发布时间:2025/10/29 20:20:00
深秋的湘潭大地,山川形胜,钟灵毓秀。
10月26—28日,我有幸参加了第511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骨干示范培训班,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既收获了融于血脉的红色基因与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梳理了红色文化的育人逻辑与多元化的现实实现路径,更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汲取到兄弟高校的思政育人经验,收获满满,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工作以来一直深耕思政工作一线,也曾举办过不少的红色文化活动。当得知“红色文化与立德树人”的主题时,我就在脑海里面找寻相对应的工作活动。是的,是活动不是工作逻辑与思路,这种错位感让我内心悸动、惶恐。慢就是快,这次的培训让我在快节奏的工作节奏中停顿一下,我也开始抱着审视的态度回顾近段时间自己的思政育人工作。
三天的培训一晃而过,在返程的路上,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思政工作者,要如何做才能让红色教育在学生中入脑入心,真正发挥教育效能。
首先,红色思政育人一定要走心。红色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滋养,也是为党育人的底色和原色。作为红色文化的组织者和输出主体,走心不走心带来的育人效果大相径庭。是拿着史料动动嘴,在红色景点跑跑腿,还是真正浸润式、有目的、系列化、有层次的组织开展活动,学生的受教育感受是不一样的,而这背后就是两个字“走心”,根本上是辅导员是否真心、真信。
其次,把教育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在推进红色思政育人活动开展时,如果不想经历“头不抬、话不接,问不答”的“沉默的尴尬”,那就应该思考我们的出发点是不是应该变一下:从老师角色的“对他说、让他做”变为学生层面的“我想说、我要做”。这就要求我们的输出方式也应该变一下:从督促者、执行者变成引领者、启发者、带动者。主动引导学生从听众、路人的角色变成导演、编剧、演员,我想我们会看到学生们身上发生的让人欣喜的变化。
再者,红色文化教育要求我们站得再高一点、挖得再深一点,给学生们传递的再多一点。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培训中有位专家讲了“藏在墙缝里的信”的故事,讲的是杨开慧烈士将写给毛主席书信藏在墙缝里,直至1983年房屋修缮才被发现。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们信仰的纯粹与坚守,更感受到了细节中蕴藏的真实与温度,而正是这种真实感才是具有穿透人心的强大力量。因为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这种故事背后的故事,这种细节中渗透满满情感的故事,才是现在红色育人场域中学生最能接受,也是最需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高校育人的“第四支队伍”,我们一定要清楚:德之根基在于信仰和忠诚,树之目标在于担当和奋斗,教育之法在于浸润和体验。红色文化教育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教职工 刘楷 来自单位:东北亚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