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齐鲁青年论坛参会者、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 黄星灿

发布时间:2025/10/29 21:35:37     

10月29日 星期三 晴

又是一年秋意浓,香港的暑气尚未完全消散时,我心中早已被对山东大学的思念填满。作为一名从山大控制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走出的学子,这些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日子里,时常想起母校秋日里飘落的银杏叶、钟楼悠扬的钟声,还有那份能让人沉下心做学问的踏实氛围。如今,得知第十届齐鲁青年论坛专门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分论坛,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不仅是对母校新发展的关注,更是一名医工交叉研究者,对回到“学术故土”寻求共鸣与合作的迫切期待。

当我再次踏入山大,熟悉的暖意依旧扑面而来。不同于去年初返母校时的感慨,今年走进生物医学工程分论坛会场时,多了一份“找到归属”的亲切感。论坛期间,我不仅聆听了学校、学院领导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展望,还与来自国内外的同行们深入探讨了医工交叉的新方向。在实验室参观环节,工作人员全程耐心讲解,各细节都展现出学院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条件的用心。用餐时,行政老师主动过来询问我们的饮食需求,还分享了学科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那种不疏离、不浮躁的交流氛围,就像学生时代与老师谈心的场景——毕业这么多年,母校的“人情味”始终没变,更添了几分“一家人”的亲近。

我的研究始终围绕“用技术守护健康”展开: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生理指标,为早期疾病预警争取时间;植入式生物器件可助力慢性病管理;干细胞与材料结合的研究,也在探索疑难病症治疗的新路径。这些方向,与生物医学工程“医工融合、服务健康”的定位高度契合。在分论坛的汇报环节,当我展示研究成果时,刘宏院长和其他老师不时点头,还在提问环节给出了具体的合作建议。这种“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让我更加坚定了“想回母校工作”的想法。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感谢刘宏院长和李岩院长,用远见和热忱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感谢学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用细致和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家”的安心;更感谢母校,始终记得在外的学子,用新的学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可能。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早已刻在心里,未来,我依旧会带着山大人的踏实与坚韧在科研路上前行,更期盼有朝一日能正式回归母校,用自己的研究助力学院发展,为母校“再谱新篇”贡献一份力量。祝愿山东大学越来越好,也祝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能在“医工交叉”的道路上,走出属于山大的精彩。


【作者:博士后 黄星灿 来自单位:香港城市大学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