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杯”文化科普设计大赛参加者 于子卿

发布时间:2025/11/01 19:55:58     

11月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参加“金钟杯”第一届文化科普设计大赛最充实的一天——从教案打磨到视频终录,指尖敲过无数次键盘,嗓子也说得微微发干,但心里却像被阳光晒透的棉被,暖得踏实。

清晨八点,历史学院的研讨室已坐满了人。我与几位来自考古学院的同学围坐在桌前,电脑屏幕上是我们反复修改的课程框架。我们想做的,不只是讲授非遗知识,而是让孩子们“玩进去”——于是,我们决定以“游戏闯关”为主线,串联起四项极具齐鲁韵味的文化符号:鲁班锁的智慧、剪纸的灵巧、投壶的雅趣,还有祭孔大典的庄严。

“如果孩子是探险家,那每一项非遗就是一座等待解锁的宝藏。”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的眼睛瞬间亮了。于是,课程变成了“齐鲁文明寻宝记”:第一关“智解鲁班锁”,拼合榫卯之间,感受古人“巧夺天工”的匠心;第二关“纸上生花”,跟着动画一步步折叠、裁剪,让红纸绽出窗棂上的春天;第三关“曲阜雅集·投壶挑战”,在虚拟庭院中屏息凝神,体会“君子之争”的从容;最后一关“穿越千年·祭孔大典”,通过沉浸式画面,聆听钟磬齐鸣,走近万世师表的精神殿堂。

为了设计互动逻辑,我们一遍遍模拟孩子的反应:“这里会不会太难?”“这个动画能不能再快一点?”甚至为一句引导语争论了半小时。可没有人烦躁,反而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一种共同的执着——我们想把最好的文化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下午三点,终于进入视频录制。摄影机一开,原本谈笑自如的我们突然紧张起来。一句台词卡了好几次,手势也不自然。但每当有人出错,总会有人笑着说:“再来一次,这次我帮你补一句。”就这样,在一次次重来中,我们越讲越顺,也越来越感受到——原来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用真心点燃另一颗心。

当最后一个镜头顺利收尾,导演举起大拇指,整个房间爆发出欢呼。我们相视而笑,有人揉着发酸的肩膀,有人默默保存备份文件,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教学相长”。

这一整天,我深刻体会到授课背后的不易:一个五分钟的动画,背后是三周的脚本推敲;一句轻描淡写的讲解,凝聚着无数次的试讲与修正。但也正是这份不易,让我更加敬重每一位站在讲台前的老师。

更让我动容的是团队间的默契与热忱。我们来自不同专业,却因同一个信念聚在一起。没有谁计较付出多少,只有“还能不能再改得更好一点”的追问。这让我想起老师那天说的话:“教育的真谛,正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就。” 而今天,我们既是设计者,也是学习者,在共创中完成了对文化的致敬。

夜幕降临,走出教学楼,秋风拂面,校园静谧。回望灯火通明的研讨室,我知道,有一粒文化的火种,正从这里悄悄燃起。

愿我们的课程,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听见历史的回响,看见传统的光芒。也愿中国的非遗,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代代相传。


【作者:2025级本科生 于子卿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赵方方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