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包制作劳动教育体验活动参加者 户佳玉

发布时间:2025/11/01 19:59:03     

11月1日 星期六 晴

秋高气爽,阳光正好。下午三点,我怀着些许兴奋,来到了软件园校区的食堂。推开食堂大门,,一股熟悉的面粉香和欢快的谈笑声扑面而来。操作台已经布置得井井有条,洁白的围裙、厨师帽,以及分装好的面粉、肉馅等材料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摆放着。随着同学们陆续到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好奇与跃跃欲试的笑容,我们也将在面点师傅的带领下,亲手开启一段指尖上的美食旅程。

活动伊始,食堂的面点师傅,笑容和蔼地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他告诉我们,小笼包看似简单,实则内藏乾坤,真正的功夫就在那“薄皮”与“巧手”上。只见师傅他手法娴熟,一揉一搓,一个小剂子就擀成了中间厚、边缘薄,直径不过六七厘米的完美面皮。接着是放馅,他用竹板挑取恰到好处的肉馅,放在皮子中央。最令人惊叹的是捏褶的过程,他的拇指与食指配合得天衣无缝,快速而轻盈地捻动,像在演奏一曲无声的乐章,短短几秒,面皮便被收拢成褶皱细密,顶端留一个小巧的“鲫鱼嘴”的玲珑包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们看得目不转睛,纷纷感叹。

轮到我们亲手实践时,才发现“看花容易绣花难”。我捏下一个小面团,学着师傅的样子想把它揉圆,可掌心似乎不听使唤,搓了几下,面团反而黏在了案板上。好不容易拿起,撒上厚厚一层面粉,我开始小心翼翼地擀皮。右手握着擀面杖,一下压、一下推,左手笨拙地转动着面团,结果擀出来的皮子不是边缘厚薄不均,就是中间破了个小洞,几乎没一张是规整的圆形。包馅时更是状况百出。我用竹板颤巍巍地挑起一团肉馅,放在皮子中央,沉甸甸地陷进掌心。接着,我尝试用左手拇指轻轻按住馅料,右手食指和拇指生涩地提起面皮边缘,想要捏出第一个褶。可手指完全不协调,不是捏得太厚实了,就是力道不均把皮子扯破了。馅料放得稍多,面皮就合不拢口,汤汁眼看要漏出来;馅料放得少了,捏出的褶子又软塌塌地黏在一起,毫无精神,最终收口时怎么都拧不紧,成品像个泄了气的皱巴巴小面团。

旁边的同学也各有各的“创作”,有的包子露了馅,有的直接“躺平”,食堂里充满了善意的笑声和互相指导的话语。师傅耐心地在我们中间穿梭,手把手地纠正动作,告诉我们手腕要如何用力,指尖要如何配合。在一次次失败和尝试中,我慢慢找到了些许感觉,手腕不再那么僵硬,指尖也似乎灵巧了些。当我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屏住呼吸,一褶一褶地将面皮收拢,终于包出一个虽然褶皱歪斜但总算成功封口的小笼包时,那种喜悦难以言喻。

等待蒸制的十几分钟里,整个食堂都弥漫着诱人的面香和肉香,大家围在蒸笼旁,翘首以盼。当师傅揭开笼盖的瞬间,热气腾起,一个个小笼包在氤氲的蒸汽中若隐若现,皮子变得晶莹剔透,能隐约看到里面的汤汁,令人垂涎欲滴。我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蘸点香醋,轻轻咬开一个小口,鲜美的汤汁瞬间涌入口中,肉馅紧实弹牙,面皮软韧适中。这味道,和任何一家老字号都不同。

这场活动,不仅是尝试了包小笼包,更像为快节奏的大学生活按下了一个温暖的暂停键。当我们的日常被代码、公式和PPT填满,有这样几个小时,所有人都放下手机,专注于面团在掌心的温度,专注于给生活包进实实在在的馅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治愈和乐趣。这份由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与同学们共同创造的快乐,为我的周末涂上了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也让我对“劳动育人”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户佳玉 来自单位:集成电路学院 责编:赵方方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