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铸魂践劳育,榜样聚力育新人”主题团日活动组织者 孙铭孺

发布时间:2025/11/01 20:00:46     

11月1日 星期六 晴

十月金风,承载时代荣光;青春之火,点燃榜样力量。不久前,中国语言文学2025级硕士团支部联合2024级本科汉一多班、拔尖班团支部举办了“治学铸魂践劳育,榜样聚力育新人”主题团日活动。

策划活动时,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如何让“学术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心里?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榜样——文学院的三位学术前辈,以及跨领域的青春楷模。毕竟,最动人的教育,从来都是“见贤思齐”的浸润。

文脉绵延,斯文在兹。三位学生代表依次上台,讲述文院学者的动人故事,使同学们深受触动。袁世硕先生为编撰《孔尚任年谱》,辗转五地图书馆打捞史料,87岁再版著作时,仍用新发现的史料扩充篇幅。这份不满于现有、不苟于细节的严谨,让我们看到老先生日复一日的“笨功夫”和“甘愿坐冷板凳”的坚守。曾繁仁年近八十岁时仍与爱人奔赴甘肃考察敦煌壁画,只为研究“生生美学”时能触摸到最真实的艺术脉搏。他打破生态美学无中国话语的偏见,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以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践行着传承文化、回应时代的使命。杜泽逊教授13年深耕《十三经注疏》校勘,一万多个版面逐一审校。在繁忙的学术事务之外,他坚持一周十多课时,把学生视作己出。伏案校勘是劳动,三尺讲台育桃李也是劳动,这份以学术为业、以育人为本的执着,正是最动人的劳模精神。

此外,我们团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宣传部倡议,有幸与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医院)李春林学长连线,邀请学长为我们分享他的求学精神和感人事迹,让榜样的力量跨越了学科边界。候车厅里逆人流急救的勇敢、5次成功施救背后的专业素养、近200场义诊传递的为民初心,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心有大爱、向善而行的赤子情怀,技精于专、厚积薄发的笃行态度。这些也恰好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校训最鲜活的注脚。

本次活动能顺利落地,离不开每一位参与同学的辛勤付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践行“劳动精神”。此外,我们更要感谢2025级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张洪刚老师,从方案打磨到流程把控,他的耐心指导丰富了我们的活动流程,深化了活动内涵,帮助我们将思想引领融入每一个细节。

掌声落幕,人影疏离,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以学者为镜,锤炼学术匠心;以榜样为光,继续实干热情。我们会将今日之所学、所感、所悟,熔铸于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勇做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文院学子的青春华章!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孙铭孺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赵方方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