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参观者 管若含

发布时间:2025/11/02 20:52:11     

11月2日 星期日 晴

当我推开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大门,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借着设计考察课程的机会,我有幸来到这座国内首家新闻出版行业博物馆,探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

博物馆的主题馆系统地呈现了中国百年来新闻出版发展的沿革。我首先参观了二楼的主题博物馆展厅,泛黄的《申报》合订本在恒温展柜中静静陈列。玻璃上标注着1872年创刊日期,我驻足良久,看着报头下方“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的办报宗旨,想到专业课上老师讲过的近代报刊与思想启蒙的关联。正是这些带着油墨温度的文字,撬开了封闭的国门,让新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旁边的展柜里,当年众文人的手稿墨迹,有着穿透时空的力量。

undefined

走进近现代印刷技术馆,我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隧道。一进门,我便被“铅火光电”四个大字吸引。从铅字印刷的“铅与火”,到激光照排的“光与电”,再到如今的数字印刷,每一个阶段都标注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展区入口处,我看到几台民国时期的铅字印刷机静静矗立,锈迹斑驳的机身刻满岁月痕迹,德国产的轮转印刷机、美国产的平版印刷机造型厚重,齿轮与滚筒的咬合处还残留着油墨印记。讲解员介绍,这些机器在当年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设备,其中轮转印刷机每小时能印刷上千份报纸,《申报》《大公报》等近代知名报刊都曾通过这类设备走向大众。我还看到了馆内陈列的重达4吨的石版印刷机,它曾经为中国印刷事业工作了百年,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见证了中国印刷业的百年变迁。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新闻出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早期的启蒙思想传播到现代的信息传递,新闻出版始终是连接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 参观结束时,我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天际线。我意识到,新闻出版事业就像这座城市一样,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它不仅记录着过去,更在塑造着未来。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管若含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