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校区博物馆参观者 李心甜

发布时间:2025/11/05 20:10:30     

11月5日 星期三 晴

11月5日,冬阳送暖,日光明媚,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其他几名同学一起走进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平日里我们大多埋头于实验室,与电路板和信号波形打交道,这次走进校史馆与臧克家纪念馆,是希望从学校的人文传统中寻找一种不同的视野,理解“工科生”三个字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校史馆中,一条时间轴勾勒出学校百余年的发展脉络。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标志性成果,而是一件件实物:泛黄的手稿、磨损的实验仪器、西迁时期师生合影中的面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前辈们用简陋的设备搭建起科研的基石。我想到我们如今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里做仿真、调参数,是否也传承着同样的执着?

走进臧克家纪念馆,诗人的手稿让我驻足良久。《有的人》的初稿上布满了修改痕迹,字里行间是反复推敲的痕迹。我原本以为诗歌靠的是灵感,没想到文学创作也需要如调试程序般的严谨。更让我深思的是,他的诗始终与民族命运、人民悲欢紧密相连。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设计的电路、编写的代码,最终也应当服务于真实的人,回应真实的社会需求。

这次参观让我对“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有了更具体的理解:校史中科研者的坚守与臧克家诗句中的担当,本质上都源于一份深沉的责任感。工程技术不应是冷冰冰的,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才能有方向、有温度。不只是精神的共鸣,还有对创新源于传承的新认识:无论是学科的演进,还是文学的创作,都是在深厚积淀中寻求突破。了解历史,不是怀旧,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走向未来。

这次博物馆之行,像是一次思想的“校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能只懂技术逻辑,更要具备人文关怀与社会洞察。希望自己在专业学习中融入更多人文视角,在动手实践时多一分对人的体察,努力成为一个既扎实又开阔的工科生!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心甜 来自单位:信息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