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6 21:08:01
走出举办比赛的普通教室,秋风裹挟着金黄的银杏叶轻轻向我奔来,所有因仓促准备积累的疲惫、赛场卡壳的遗憾,都在这一瞬化为释然。这场没有华丽布景的赛事,虽因我仅一天的背稿准备添了几分仓促,却让我在平凡场景中收获了成长。
筹备阶段,我陷入了“重内容轻表达”的失衡。为打磨策划书,我反复查阅“双碳”政策与行业报告,细化从本科到职业的十年规划,小到课程重点,大到考研院校选择都逐一推敲;制作PPT时,我梳理了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破1000万辆的核心数据,将四年阶段目标可视化,只为呈现完整逻辑。可直到赛前一天,我才抽时间背诵答辩稿,熬夜到凌晨一点模拟表达,这种仓促准备让我临赛时既疲惫又焦虑,也暴露了对“答辩是内容与表达双向奔赴”的认知不足。
站在教室的讲台上,作为大一首个上场的选手,紧张感瞬间放大。前五位学长学姐虽方向不同,但手握科创奖项与实习经历,表达精准又具吸引力,即便在普通教室也难掩从容气场。这份从容源于长期积累与充足准备,与我平铺直叙的仓促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轮到我时,讲到“研究生攻坚固态电池封装结构”,仅用一天记下的细节突然模糊,卡壳的瞬间让我手足无措,最终虽完成答辩,却远未达预期。

但结束答辩,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想开了:赛事的意义在于看清差距、明确方向。复盘后我更清晰认识到,职业发展既需扎实的专业规划,也需匹配的表达能力、实践积累与时间管理。学长学姐的优势,正是将规划与实践结合,用充足时间打磨表达,这正是我的短板。
如今回望,熬夜修改的策划书、仓促的背稿、赛场的遗憾,都已化为成长养分。成长从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反思中调整、在实践中进步。我要夯实机械设计、电化学等专业知识,主动提升表达技巧,优化时间管理,让规划书中的每一个目标都落地生根。
这场普通教室里的比赛,是我大学生涯的宝贵历练。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设计的道路上,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与从容,稳步前行。

【作者:2025级本科生 刘瑞洋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