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赴焦家遗址发掘现场“田野思政课”参加者 邵俊杰

发布时间:2025/11/08 21:24:41     

11月8日 星期六 小雨

今天,学院党委组织师生赴焦家遗址发掘现场开展“田野思政课”,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同来到了章丘焦家遗址。

在前往焦家遗址的车上,大家聊着考古故事。到了考古现场,唐仲明教授站在土城墙前说,这些四千年前的夯土墙和护城河沟,藏着古国时代的防御智慧。我凑近摸了摸墙砖,手指尖碰到的是祖先的手作痕迹,心里涌起“我们读懂文明密码”的自豪。

墓葬区的三重棺椁最让我震撼。唐教授说,棺椁层数就是古代的“等级身份证”,层数越多身份越高。白陶鬶像小鸟,黑陶杯似圆月,彩绘陶罐上绘着花纹。我盯着这些器物,明白了“器以载礼”不是空话。田野挖掘现场,考古队员蹲在土坑里,手铲轻刮土层,毛刷扫去浮尘,像在和历史对话。他们记数据、画图,致力于探源中华文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正是这堂“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学院老师提到,唯有引导青年在历史深处立求索之志、修沉潜之心,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艺术英才。这些话让我明白,作为艺术生,学专业更要学党史、学文化,创作才有根、有魂。

回程时,“礼出东方”的匾额映入眼帘。这一刻,家国情怀变得更为真实。文明不仅体现在书本上的文字里,更深藏在挖出的陶片、墓里摆着的棺椁、墙上刻着的符号中。读懂这些“精神密码”,就是读懂中华文明的根,才能明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龙山校区建设现场,基建部老师说,新校区会用科技保护老建筑,让传统工艺“活起来”。我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工人师傅和远处的高楼。我想,所谓传承,正是让传统文明在新时代“长出新芽”。

历史不是远去的背影,是脚下的土地。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要做“读根人”——读历史的根、文化的根、使命的根,扎根文化沃土,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连起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邵俊杰 来自单位:艺术学院 责编:赵方方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