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杯”创业计划竞赛参加者 林柯

发布时间:2025/11/09 21:13:38     

11月9日 星期日 晴

秋日的山大校园,银杏叶渐黄,但阳光仍准时洒下温暖,衬着书生意气,朝气勃发。

在学长学姐口中,创新创业类竞赛最关键的往往是最后的项目答辩。而今天是我们小组第一次项目答辩模拟,负责人刚完成项目汇报,学长学姐的提问就接踵而来:“防霉保冷数据是怎么采集的?”“成本核算有没有算上设备更新?”“该设备的毛利是多少?净利是多少?”一个个具体又尖锐的问题,让台上的负责人难以招架。我在台下飞快记录着这些被指出的漏洞,心里又紧张又清醒——原来我们以为完整的方案,竟有这么多从未考虑过的细节。

这场模拟答辩持续了将近三十分钟,于我们团队每个成员而言,一分一秒都过得很艰辛。负责人在台上努力应对,我在台下飞快地记录,很快就写满了两页纸的问题记录。模拟答辩结束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随后,我向负责人送上安慰,并朝他比了个大拇指,我们都笑了。队友彼此之间的信任与鼓励反而在此刻显现得淋漓尽致。

在感慨了几句后,我们调整好状态,立刻自发组织了复盘会议,逐条梳理问题并分派任务:我负责补充不同仓储环境下的实验数据,经管系的同学负责重新计算包含维护的预期成本,产品设计的队友则负责项目文图的润色与改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的可行性、成本控制的红线、乃至政策限制的边界。

这次模拟彻底打破了我们对项目落地的想象。作为机械专业的大一新生,我加入这支跨学科团队本是因为对“粮食储存”这一选题感兴趣。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确实认真搜集了不少关于粮库损耗的相关资料,也设计了自以为完备的技术方案。但直到今天被连续追问,我才意识到,真实场景下的技术适配、动态成本、政策匹配,每一个都是关键。

这次模拟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我看清了创业真实的样子——它不可能生而完美,而是在反复质疑和验证中,让一个想法真正扎根于现实。“新生杯”带给我的,正是一场从理想走进现实的实践课。秋日的山大校园,银杏叶正黄,而我的这堂课,才刚刚开始。


【作者:2025级本科生 林柯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