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3 20:08:35
下午刷公众号时,青衿文学社的获奖公示突然跳出来,指尖划过二等奖名单的瞬间,心脏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攥住。《醉是金庐陵》后面,我的名字正安安静静地躺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看错了”,反复把页面上滑、下滑三次,确认每一个字都没错,才敢真的相信。当时满脑子都是在想:原来那些藏在心里的故乡碎片,真的有人能读懂。
写这篇稿子的起因,其实是上个月一个飘着冷雨的周末。我裹着外套去图书馆学习,学累之余打开手机查看消息,山东大学学生会的公众号中“遇见城市,拾味人间”八个字突然闯入了我的眼睛。那天图书馆还没供暖,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忽然就想起家乡的雨,不是北方这样利落的冷雨,是带着水汽的、缠缠绵绵的雨,落在青石板路上会晕开浅灰色的印子,落在白鹭洲书院的飞檐上,会顺着瓦当滴成串,像风在轻轻叩响千年的门。
那一刻,记忆突然决了堤。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赣江边散步,他指着远处的洲岛说,“那是白鹭洲,以前好多读书人在那儿讲学,‘满朝文武半江西’,咱庐陵占了大半”;想起春天去井冈山赏杜鹃,山路上的花瓣被雨打落,粘在泛黄的泥土上;还有去年暑假在吉州窑,看老匠人转动陶轮,湿软的陶土在他手里慢慢变成盏的形状。这些画面在脑子里转得停不下来,我索性合上书,打开电脑,只想把这些念想赶紧写下来。
我从老辈人嘴里“庐陵”这个名字写起,写雨里的书院,写山上的红杜鹃,写窑火里的陶土,连菜市场里米粿摊的甜香和钓源古村老樟树下的蝉鸣都想写进去。写到下午七点,电脑屏幕映着窗外的夜色,我想起爷爷说的“咱庐陵的好,不是靠说的,是靠日子慢慢养的”,又把那些过于华丽的句子删掉,只留下最平实的细节。因为我想写的,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我心里那个带着烟火气的、活生生的故乡。
投稿时其实没抱太多期待,甚至怕自己的文字太浅,配不上庐陵的厚重。所以今天看到自己获奖时,眼眶突然有点发热。此刻坐在书桌前,再读一遍《醉是金庐陵》,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下雨的周末,回到了赣江边的青石板路上。
这次征文比赛让我有机会梳理与故乡的联结,评审老师的认可让平凡的文字有了被看见的机会。感恩这座叫庐陵的城,用它的历史、烟火和温情,滋养了我的笔端。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刘若邻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