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3 20:40:14
这学期,我有幸入选了校区第五届学生创新创业朋辈导师团成员,并且参与了第五届青苗计划双创训练营的授课。
今晚,是我作为主讲人的第一次线上授课。两节课,九十多分钟,屏幕那端是几十位对社会服务赛道充满好奇的大一新生,而我共享着这份精心准备了半个月的课件。声音穿过麦克风,努力把“创新创业”这个听起来遥远的概念,拆解成他们触手可及的成长路径。
课程分为两部分:创赛的核心逻辑与评审标准拆解,以及项目选题与商业痛点挖掘。我试图从最根本的问题讲起——创新创业比赛到底在考什么?我打了个比方:创新是汽车的发动机,决定了潜力;创业是传动系统和方向盘,负责把动力转化为现实中的前进。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比赛的“魂”。有同学在聊天区打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我感到线上授课特有的、无声的共鸣。
接着,我们聚焦到社会服务赛道。我详细拆解了评审标准的四个维度:创新性、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团队能力。我特别强调,在这里,“社会价值是灵魂”,但绝非孤立的情怀,必须与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融合。我分享了三个案例,从不同角度证明,将专业所学投向真实的社会痛点,能产生多么坚实的力量。
下半场是实战推演。我们进入更实操的部分——如何找到一个“金点子”。我抛出了选题的三大黄金原则:从真痛点出发、结合专业所长、顺应时代趋势。我还带着他们从“乡村儿童阅读难”这个宏大命题出发,看它如何在不同专业的透镜下折射出迥异的光彩:教育学子可以研发阅读引导体系,设计专业能改造阅读空间,计算机团队则可以开发AI伴读程序。这恰恰是我想传递的:创新不是凭空造轮,而是用你的专业禀赋,去回应真实世界的需求。
最后,我介绍了问题树、画布模型和SWOT分析这三个实战工具。分享这些“武器”时,我仿佛看到屏幕后,一个个小组正在摩拳擦掌,准备用画布模型进行他们的第一次头脑风暴。
课程结束,窗口陆续跳出“谢谢学姐”。我关掉腾讯会议,窗外是安静的夜色。这次线上授课,没有教室里的即时眼神交流,却同样完成了一次紧密的思维传递。作为朋辈导师,我的角色或许就是一座桥,连接着前辈师长沉淀的智慧与新生们蓬勃的尝试欲。我们这个集体的面貌,正是在这样的接力中清晰起来:务实,共创,把创新的种子,埋进社会需求的土壤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孙玉敏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