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9 20:20:00
晨光初透,我们已站在菏泽的河岸。赵王河的水色在朝晖中泛着微光,这片看似寻常的水域,却是黄河下游唯一的天然湖泊,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调水平台。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采样瓶,此刻握在手中的不仅是实验器皿,更是解读这片水域生态密码的钥匙。
采样点的定位犹如一场精准的测绘。GPS屏幕闪烁的坐标在淤泥与浅滩间化作真实的水文坐标。艾克曼采泥器沉入水底的瞬间,河底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混合着水藻与沉积物的特殊气味。测量溶解氧时,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则是水体生命的脉搏。水样采集堪称防污染的艺术。当队友小心翼翼地将水样灌至瓶容四分之三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竟蕴含着热胀冷缩的物理智慧与保存剂均匀混合的化学平衡。过滤膜在阳光下呈现半透明的纹理,0.45微米的孔隙将悬浮物阻挡在外。底泥采样最考验团队的默契。范恩采泥器陷入淤泥时,需要三人协力才能完成收放。在采集挥发性有机物样本时,我们坚决放弃混样,即便这意味着成倍的工作量,因为任何捷径都可能导致目标物逸散。
那些被细心标记的空白样,静静立在样品箱中,将在实验室里为我们验证这段采样旅程的纯净度。当干冰的白雾升腾而起,我们将沉积物样本封存于零下20度的时空胶囊。暮色四合时,我们仍在核对样品标签。防护手套已沾满泥渍,但记录本上的字迹依然工整。归途的车上,有人靠着窗棂小憩,有人仍在整理现场记录。窗外掠过成片的农田,我想起古籍中记载的“河浊泽洑”。千年水土变迁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我们今日采集的样本之中。
今夜,菏泽的月光应该正洒在我们曾经站立的水域,而那些封存的样本,正在低温中静静诉说这片土地的故事。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军昊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