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节能减排省赛二等奖团队成员 孙浩泽

发布时间:2025/11/23 21:55:00     

11月23日 星期日 晴

七点的青岛还浸在薄雾里,我站在青岛大学会议中心前,攥着答辩稿。探黄知农的碳排放数据、液膜DBD反应器的设计图在脑海里交替浮现,今天要让这两个扎根“双碳”目标的项目,在省赛舞台上接受检验。

八点半,第一个项目的答辩开始,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汇报“探黄河碳排寻解,知农桑固本守源”。“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指示,我们聚焦下游农业高碳依赖问题,用一年时间走访5市15处调研地,整合了统计年鉴与知网、SCI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手指翻动PPT,我将MATLAB与DNDC双建模的核心逻辑展开,提出通过改进遗传算法迭代100次,最终得出的种植方案可使区域碳排放同比下降20.3%。评委追问政策落地细节时,我详细阐述了生态贷、碳补贴与基层考核挂钩的建议,以及与两家农业公司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当听到“调研扎实、模型严谨”的点评时,紧绷的神经稍稍舒缓。

九点十五分,我紧接着汇报第二个项目“‘重’焕新能”。激光笔指向自主设计的DBD反应器示意图,我解释了氩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断裂C-C键并原位产氢的反应原理,并亮出实验数据:“电力消耗减少66.4%,日均产量提升3.6倍,年节约标准煤可达3.33×10⁸吨”。评委关注专利进展,我告知已进入实审阶段。

中场休息时,我独自坐在走廊长椅上整理笔记,复盘着评委提出的技术优化建议。遇到其他高校的参赛选手,交流中发现大家都在能源环保领域深耕,有的聚焦生物质能源,有的钻研节能减排技术,这份同行者的坚守让我倍感振奋。

中午公布获奖名单时,两个项目均获二等奖。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心里掠过一丝失落——毕竟为了这两个项目,我们熬过许多个数据分析的深夜,跑遍黄河沿岸的田野,在实验室反复验证反应参数……但很快便释然,评委们提出的“碳汇交易市场对接细节”“反应器规模化应用成本”等问题,恰恰指明了后续改进的方向,这些收获远比奖项本身更有价值。

离开会议中心时,晚风带着海浪的气息。今天的答辩让我对“双碳”使命有了更真切的体悟:从黄河岸边的农田减碳,到实验室里的重油焕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虽然没能站上一等奖的领奖台,但这份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作为山大学子,要让能源领域听到我们的声音。未来,我会带着评委的建议继续深耕,在农业减排的阡陌间、在能源转型的赛道上,用扎实的调研、严谨的实验和持续的创新,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筑牢根基,在节能减排的征程上坚定前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孙浩泽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动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