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与保护综合智能试验平台全尺寸验证试验团队成员 王子骋

发布时间:2025/11/25 20:32:01     

11月25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的实验大厅很安静,空气中又隐隐带着期待。上午九点,顾大钊院士来到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与保护综合智能试验平台进行现场调研。作为负责前端82通道传感系统运维与数据分析的学生,我有幸在现场向顾院士进行试验进展汇报。

这些天反复在脑海里回响的,都是导师王汉鹏平日里对我们说过的那句:“大型实验的价值不在规模,而在你能否把复杂变得可靠。”正是这种教诲,让我在汇报前一刻把全部传感器的零漂、线序、采样稳定性又检查了一遍,哪怕昨天刚做过完整的维护。

顾院士站在透明观测窗前,仔细观察模型中裂隙带的扩展形态。他的气场很强,语言却简单直接,像直指问题根部的刀锋。“你们的监测链路是否能区分瞬态扰动与渗流变化?”“补压频率和油温曲线为什么在0.08MPa附近出现抖动?”这些问题很深入,让人有一种被迅速拉到更高维度的感觉。

我站在仪器侧面,把准备了一整夜的图表逐一呈现:监测采集频率的修正方法、数据滤波的逻辑、裂隙场演化与渗流路径的联动解释。院士看得很认真,在关键节点不时点头。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能在这样的大平台上做试验,不只是“参与工程”,更是“站在国家重大需求的第一现场”。

课题组的学长在操作区配合演示加载过程,油缸缓缓下压、曲线平稳上升。当升至0.08MPa,补压算法介入后曲线重新稳定,院士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套系统比我预想的更成熟。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很有力量。”

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突然有一种非常安静的自豪。

下午继续做数据整合时,我又想起王老师经常提到的另一个观点:“科研不是亮点,而是链条。能否在关键节点不掉链子,决定你能不能站得住。”也许正因为他在平日里反复强调这些基础、常识、纪律性的东西,我在院士面前才没有慌乱,而是能把复杂逻辑压缩成清晰内容,把真实数据呈现为可以信任的依据。

今天的汇报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但对我而言,意义远大于时间长度。那是一种被看见、被检验、也被激励的感觉——不是个人层面的,而是整个平台、整支团队被认可的重量。

夜里实验室逐渐只剩设备运转的低鸣。今天,我感到自己与平台一起,真正站进了地下世界的模型之中,也站进了未来的研究道路里。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王子骋 来自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