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IS2025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大会参加者 汤政洋

发布时间:2025/11/25 22:54:31     

11月25日 星期二 晴

初冬的北京,空气里带着些许凛冽,但中关村这片被誉为“中国硅谷”的热土,却涌动着足以融化寒冰的炽热浪潮。今天,是ICAIS2025(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大会)的最后一天,我非常荣幸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看着中关村两旁林立的高科技企业大楼,我不禁想起了这几天大会带给我的震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homas J. Sargent、物理学奖得主Konstantin Novoselov、化学奖得主Arieh Warshel……一共六位诺尔贝奖得主与多位知名的中外院士出席了大会。这些平日里只在教科书和顶级论文中出现的名字,真实地坐在了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会议,更像是一场人类顶尖智慧的“华山论剑”。

那一刻,作为一名山大学子,我感受到的不再是紧张,而是一种“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底气。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代码的堆叠,而是如何用AI去重塑科学发现的范式。从“AI for Science”到真正的“AI Scientist”,我们正在见证科研方法论的代际飞跃。

这几天的会议,让我人工智能时代有了全新的理解。当诺奖得主们讨论AI如何预测新材料、如何模拟复杂的经济系统时,我意识到,人工智能绝非空中楼阁,它正急需我们工程人员去构建更坚实的物理底座。正如Google DeepMind的Vivek Natarajan在特邀报告中所言,AI正在加速科学与医学的新纪元,而我们,正是这把钥匙的锻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曾寄语:“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身处中关村这个中国创新精神的地标,看着身边像我一样年轻的面孔,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年轻”,不仅是指年龄,更是一种敢于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敢于向“无人区”进军的勇气。

作为新时代的电气人,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更要有拥抱变化的胸怀。未来的工程师,必须是懂AI的科学家,也是懂科学的AI专家。

为期三天的ICAIS之旅画上了句号。

收拾行囊,准备踏上返回济南的高铁。列车带我回到熟悉的山东大学,回到滋养我成长的校园。我知道,我的心已经带回了一颗火种。对于千千万万投身AI浪潮的中国青年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汤政洋 来自单位:电气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