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6 17:28:44
点击:
转眼这学期到了第16周,又是一个周三,下午是最后一节武树臣老师的《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课了。
作为一名本科生,能上我们学校一级教授的课很是荣幸。还记得大一刚开学时武树臣老师给我们做过一个讲座,那时他从洪家楼校区赶去兴隆山校区还提前一个多小时到了教室。当时我就被这个细节打动,记住了这个说一口地道北京话、虽已生华发但儒雅风度依旧不减的法学大家。
大学最可贵之处在于有大师,武老师就是一位让人不得不尊敬的大师。听武老师讲课是很享受的。他各种古文典故信手拈来,像讲故事一样把几千年之前人们的生活展示给我们。在当今中国法学法律被西方话语强力统治的情况下,武老师专注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古文字,力图挖掘出中国自己的优秀法律资源,坚持“中华法系”未死。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武老师当过知青、去法院做过实务、做老师、做学术,至今仍坚持写点东西,做点思考。他总是在讲课中和我们分享他以前的经历和感悟,虽轻描淡写却饱含人生智慧。武老师研究古代和法律有关的文字,给我们讲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其中的内容含义又有何变化。一个个古文字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原始简单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怎样运作的。他甚至还自己动手制作工具琢磨一些玉器在古代的用途。当谈到和国内学者在学术问题上进行辩论时,武老师毫不退让,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还加上一句:“我觉得我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那时的他一点也不像个年过花甲的人,仿佛还是在年轻时代,斗志不减,青春激昂。
可能有人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过去时,但武老师相信那是有价值的。中国古代很多法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合理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他说有人做学问花一辈子去关注一个小点,把它研究得很深、很细,这不是没有价值。但人生短暂,研究不了几个问题,所以他决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研究问题,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作为有过法律实践经历的法学家,武老师十分注重实践,他愿意写些老百姓也能看懂的,感兴趣的东西,并教导我们学以致用,他是真的喜欢法律文化,专心去做了大量研究,所以才有那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和独特的学术见解。
最后一节课武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学习和以后工作时要注意的事情,毫不保留地把他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甚至对我们表示了感谢。跟着老师上课除了学知识,还在学治学处世之道。能做武树臣老师的学生我很幸运,也很骄傲。
【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201 张敏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闫薇 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