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24 16:31:55
点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餐,唏哩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爷,灶爷高兴好话说上天!”哼着这首熟悉的民谣,伴随着越来越浓厚的年味儿,小年悄然到来。
小时候每逢小年,总是最令人高兴的日子,一方面我可以回老家与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另一方面从小年起,就真正开始了扳手指头数着除夕压岁钱的幸福生活。如今大了,对于过年的愿望早已不如小时强烈,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对小年的种种习俗反倒留意了许多。
家乡过小年,必备工作是打扫房屋,屋内屋外彻底打扫,一尘不染,名曰“破旧立新、拔除不祥”,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快要到来的新年做准备。只见叔伯兄弟、大娘婶子们个个忙里忙外,扫地泼水,不亦乐乎。我虽然算是客,但毕竟是小辈,也赶忙拿起一把扫帚加入了大扫除的行列中去,力图把积攒一年的晦气与尘土清扫干净。
正干得起劲时,忽然听到父亲叫我。原来是让我帮忙摆“灶王爷”的神位。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话虽如此,在民间祭祀中多失繁冗,许多风俗也渐渐被人遗忘。我把一张用毛笔写着“灶王爷”的黄色符纸贴在墙上,将供品摆好,在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三炷香,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 家乡的小年,并无固定的搭配食物,往往以蒸灌汤包为主,今年亦不例外,反倒是我的最爱。又是吃了个油光满面,不亦乐乎。
饭后,一大家子人坐在前屋里,开始闲聊东家长李家短的奇闻异事,互相谈论一年的收成与光景,不时传来开怀的大笑声。我走出门外,听着时近时远的鞭炮声,感受着愈来愈浓厚的年味儿,忽然想到,其实小年也好,除夕也罢,穿插于其中的种种民俗,虽然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神鬼含义,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家人团聚的契机。在这个节奏愈来愈快的社会,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停下来,打点自己的行装,整理自己的心情。借着传统节日,借着古老的民俗,将之作为心灵的驿站,稍作小憩,与家人多多交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岂不美哉?
【作者:历史学院2011级本 蔡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