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历史学院 尚玲玲

发布时间:2014/01/28 16:55:10   点击:  

1月27日 星期一

  我是被大西北的烈风吹惯了的女子,说起大西北,总能让人有意无意联想到“汉子”的形象,那么,大西北的女子,多多少少也有点儿“女汉子”的味道。未离开大西北之前,我曾幻想着有着泉城之称的济南一定柔情似水,就像满目春风里款款走来的婀娜少女,浑身上下散发着无尽魅力。

  对于体质不佳的人来说,在一个地方呆惯了,去到新地方,总会有些明显或者不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科四年,习惯了黄河水的滋润,每逢回家,身上都会长满那种叫不上名字的红色疹子。这让很多人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十分纳闷,要说矫情吧也不至于这么矫情,哪有人回到土生土长了19年的地方还会不适应?开玩笑似的。但是,的确不是开玩笑,看过的一位医生说,这种情况虽不大常见,但也是见怪不怪的,其中关系“换水”的问题。济南水软,而我的体质刚好与此相配。家乡水硬,虽然生活过19年,但都是强迫适应的,一旦遇到更合适的软水,就会对家乡的硬水产生排斥。体内对水营养的转换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是正常的。我不知道医生说的是否完全正确,也不清楚济南的水属软还是属硬,既然这个美丽的城市已经接纳了我,我能做的便只是适应和习惯。

  初到济南,去小餐馆吃饭时,服务员会喊:“老师,您这边坐”。去超市购物,工作人员热情地喊:“老师,您有会员卡吗?”、“老师,您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当时很傻气,还说这些人眼神不好,竟把我看成老师了。还客客气气地跟人家解释:“不好意思,我不是老师,目前,我只是个学生”。后来才慢慢了解到,济南人口中的“老师”就和兰州人喊的“师傅”、广东人口中的“老板”一样,不是职业代称,而是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学校之外尚且如此礼貌,学校里自然更胜一筹了。还记得第一次师门聚餐时,老师随口说:“大家不要拘束,随便坐”。但是师兄师姐们还是规规矩矩地请老师一定坐上座,然后依序落座。这种情况在西北至少在兰州绝对是少见的。济南的第一份与众不同,使我受益匪浅。

  方才提到大西北人的“汉子”形象,说的好听点呢,是不拘小节;摊开了说,则是不绅士、没有温情。就拿出租车司机来说吧,在兰州,出租车司机有一种原始的野性,有点疯,不受控制,而且态度往往生冷,时不时地也会耍个小伎俩,拐个小弯,计算着多收你一点儿车费。而济南的出租车司机让人很放心,很温暖甚至很感动。记得来济南的第二天,手机坏了,问了几个济南的同学,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哪儿修。于是,拦了辆出租车,上车后跟师傅说明情况后,师傅思索了一小会儿,载我到最近的手机维修站。下车后,师傅还不忘叮嘱我记好行走路线并让我注意来往车辆,过马路时注意安全。看,济南人的热情就像一杯温水,既能解渴也感觉特别舒服。

  济南的美是静谧的,是需要去观察去体会的,济南的好是含蓄的,是需要去亲近并深刻感受的。一年四季季风不断,我愿用一年365个日出和日落的循环往复,去记忆济南365个季风中曙光灿烂的日子。



【作者:历史学院 尚玲玲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泽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