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29 16:54:19
点击:
家乡腊月里晴了许久的天在昨天开始阴了起来,今日清晨五六点的时候我就醒了过来,倒不是自己有心事睡不着,而是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礼花声实在是太响了。醒来之后不久我索性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我和爸妈以及奶奶得赶早去姑姑家吃还年饭。?xml:namespace>
还年(huán nián),是皖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地区的一种民俗。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还年是指皖南地区的一种过年习俗,当地人制作一些传统的菜肴用来祭祀,以此来感谢上天及神灵的保佑才有今年的丰收,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在我们故乡这,还年就是祭祀祖先,吃团圆饭,不过每家每户时间都不一样,一般从农历小年腊月二十四(我们家乡小年在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夜都有,不过多集中于腊月二十八和大年三十这两天。听周围老人说,以前还年在我们故乡是比除夕夜守岁还要重要的春节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三牲祭品,然后按照一系列严格繁琐的程序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们的怀念和对他们赐福后人的深切感谢,不过近几十年来逐渐淡化,但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县城,还年所特有的基本程序和重大意义仍被保留了下来。
到了姑姑家之后,天还未亮。姑姑一家便关上家里的大门,捧出家里的祖先牌位,然后在早已准备好的祭祖桌上依次朝南摆好丰富的祭品和祖先牌位。姑父作为家里最年长的男性成员带着家里所有同姓的男性成员和未结婚的男女晚辈们先给给祖先敬酒,之后依次在祭祖桌前朝北对着祖先的牌位下跪磕头,不过对于姑父一家来说,我和爸爸、叔叔是作为来吃还年团圆饭的异姓客人,所以只要在一旁静立观看就好,不必参加祭祀仪式。
接着姑父一家将祭祖桌移动,使桌上所有的东西朝北放好,再次向祖先敬完酒后同样依次在祭祖桌前朝着南方下跪磕头。完成该仪式之后便将所有东西重新归位放好,用于祭祀的大件祭品则可以撤走,但祖先的牌位和一些用于祭祀的小点心则必须留在客厅里并且摆放在正中正北的醒目位置。在这样的仪式中,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安安静静的,甚至连我那平日里最能闹腾的5岁小侄女全程都是无比的虔诚,规规矩矩的跟着大人们祭拜祖先。
最后的一步便是打开家里的大门然后燃放鞭炮,并且必须是一万响的那种,寓意着万事大吉,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在屋外的鞭炮声中,家里女性成员们也就是我妈以及姑姑和表姐则将早就准备好的丰盛美味的饭菜端上了桌。
在还年的团圆饭上,家里十多口人围坐一桌,开怀畅饮,其乐融融。上到86岁的奶奶,下到5岁的侄女,都欢乐无比。餐桌上两个大火锅里腾起的雾气在我的眼镜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雾气,可我却因为忙着敬酒和祝福而来不及擦拭,可是我知道,家里老老少少每个人的脸上此刻都洋溢着最真切的笑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里所有的亲人们团坐一桌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应该算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了。
吃完还年饭离开姑姑家时,天已完全亮了,可是依旧像昨天一样阴沉沉的,不过我的心中却感觉每一处都洒满了阳光。两天之后,大年三十便是我家的还年日,想必到时候我会感到更幸福和满足吧。
晚上和奶奶坐在床上聊天,虽说这样的还年祭祖仪式在今天的我看来多多少少有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意味,但是还年这一民俗活动本身却也深切地表达了我们后人对祖先们最崇高的敬意。听奶奶说,旧时皖南地区多流行在大祠堂里祭祖,后来则每家每户都有会有这样的还年仪式。而在我20年的人生岁月里,随着时代的变化,不管年味是真的变了还是年味淡了,这样的还年仪式都一直传递着我们对祖先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许几年后我离开了故乡到大城市正式定居,再也无法参加姑父家的还年了,但是对先祖的祭奠和感激怀念,对故乡民俗的真实记忆却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作者:政管学院2011级本 黄志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泽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