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外国语学院 马璞

发布时间:2014/02/08 16:34:22   点击:  

2月7日 星期五 晴

  回家一个多星期了,我坐着曾经每日上学必坐的2路公交车,听着身边熟悉的青海话,看着窗外西宁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不觉就到了西门口。下车后直奔水井巷,香气四溢的烤肉和鲜香可口的酿皮总算满足了在异地求学的我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但是比起美味特色的家乡小吃,我更喜欢奶奶亲手做的点心和烩菜还有妈妈的水饺,因为每一口都有浓浓的家味。

  晚上7点,《新闻联播》开场曲响起,也是家中饭点的开始。发现近几天《新闻联播》里有个板块叫做“家风是什么”,父母和我都认为这个板块设置极好。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希望能传承家风家规,弘扬社会风尚。我问父亲,爷爷家的家风是什么;父亲说是“以诚待人,互帮互助”。我又问母亲,姥姥家的家风是什么;母亲沉思一会儿,说到“尊老爱幼,礼仪待人”。细细回想起来,还真是这个样子,不禁又问起父母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父亲却说让我来总结,我想了下说“以诚待人,尊老爱幼”。母亲立马补充说还有“吃亏是福”。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家风,但是家风却悄无声息的渗透在父母的行为举止中,父母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家中孝顺长辈,与亲戚邻里互相帮助。家风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而是一种传承。在父母的熏陶下,我希望我也能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并将“无形”的家风传承下去。

  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做的《哀江南赋》序中写:“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大意是以潘岳的文采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从古至今,家风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的传承与总结,每一代人,每一个家庭都不一样,但我们都有同样的民族传统,就是做一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晚上回家,车辆川流不息,在等红灯变绿时,只见一位老奶奶提着大包蔬菜,紧张并且小心翼翼的过马路,正要上去搀扶,一名小男孩却箭步上前,老奶奶的手紧紧抓着小男孩的手,一晃一晃的走过马路,也许他俩是祖孙俩,也许是陌生人,但我想这正是良好的家风体现吧。



【作者:外国语学院2012级 马璞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泽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