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护理学院 吴梦莲

发布时间:2014/02/22 17:09:13   点击:  

2月21日 星期五

  今天是在香港的最后一天,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生活结束了。离开之前最后一次漫步香港街头,世界级的高楼大厦、古典的欧式建筑、传统的历史文化、时尚的娱乐享受,无不凸显着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

  最后一次经过地铁站“车公庙”,刚来香港下车的那一站。当时找不到住宿的地方,语言不通让问路都成了问题。热心的阿姨拿着我们的地图努力用普通话解释要怎么走,路过的叔叔也来帮忙,甚至亲自带我们一行十人走到目的地。以后在香港的每一天,都是在路人、中文大学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融入其中,于是,在这个陌生的大都市里有了些许家的温暖。第一次离家如此遥远,困难不言而喻,全新的世界里我们走得小心翼翼。我却知道啊,我们这群小女生终将在漫长行途中,在路人的帮助下,日渐长成铿锵热烈的样子。

  最后一次乘坐地铁去香港中文大学,站台的电梯上自动形成了两支队伍,左行右立,没有人指挥却秩序井然。车厢里清晰地播着移动电视新闻,没有人喧哗,即便交谈也轻声细语,与内地吵闹的公交车天壤之别。不仅仅在地铁上,巴士上、校园里、商场里、游乐园里,我看到的都是自觉排起的整齐队伍,都是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和谐场景。又想起周末去海洋公园游玩的见闻,即便是一场简单的海豚表演,都在不断强调着保护自然的深刻主题,各种海洋动物的展厅更是用滚筒、镜子、贴图等小小的道具告诉游客,只有人类自己能够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改善不断恶化的环境。一座城市的魅力若只表现在繁华和发达的物质方面是没有味道的,在香港十几天的生活,我早已为她精彩的建设和文明的人文深深折服。

  最后一次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校园,这所四季都在绿树红花掩映下的美丽学府。乘坐免费校巴在大学图书馆下了车,完善的图书馆系统提供给每个同学丰富的印刷书籍和电子资源,不说地下一层24小时开放的自习室学园,图书馆还专门设有一些带有投影屏幕的小隔间,学生可以随时申请用为小组讨论的场所。明亮的灯光,糖果色的椅子,可随意摆放的桌椅,真的让学习成为了一种享受。不只是图书馆如此高大上,还有护理实验室。两周的交流中,我们十个同学被分成三四个小组,分别融入不同班级一起上实验课,即便加上我们一堂课也不过二十人。实验课完全模拟临床病例,先进的模拟人可以眨眼睛,甚至因为不合理的护理措施而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该可以说香港中文大学真正达到了硬件、软件两方面的世界一流水平,希望我的山大能在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走得稳一些、快一些。

  最后一次在行政楼下停留,我们从这里乘车出发,参观了很多社会医疗服务场所。第一站是圣公会张国亮伉俪安老服务中心,完全不同于大陆大多数等死的养老院,这里设计的像家一样,为每位老人设了信箱,还有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恢复的回忆厨,帮助中风老人锻炼的康复室和可以散步、赏景的楼上花园。香港红十字输血服务中心也是一个与大陆献血中心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清洁的无菌环境、先进的输血仪器、可靠的血液用途自然有更多志愿者来充实血库。另外一个与大陆不同的医学场所就是救护站,参与急救的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专门的救护员,专业的男救护员熟练掌握着急救本领,更有着强于女性的力气和镇定,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病人宝贵的院前急救。不得不说香港的社会建设已经超越我们内地太多,在社会医疗方面我们必须投入更大精力、付出更多努力。

  最后一次离开中大,路过香港文化博物馆,我们在这里参观了李小龙纪念馆,感受“武—艺—人生”的完美结合,中国功夫在这里传承,也在这里升华。不只是中国功夫在香港得到敬仰,中国的戏曲同样招人喜欢,最后一堂课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老师的讲解下,感受了粤剧的独特魅力,一段《帝王花》让来自台湾、英国、大陆各个大学的我们深深陶醉。中国文化在香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记得元宵节我们团队去了维多利亚港,有幸欣赏了一场伴有灯谜竞猜的花灯展览和一场包括豫剧、舞龙表演的元宵晚会。是啊,我们大陆和香港拥有同一个根,属于同一个中国,心怀同一个中国梦,同样的血脉流淌着同样的爱国思乡情!

  再见了,香港!我会记得你教我的知识,会向你的子女看齐,提升个人素养,完善人格;我会和我的青年同伴一起努力,发展大陆的硬件建设;我会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医疗服务行业的中流砥柱,等着看我们如何让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再见了,香港!



【作者:护理学院2010级本 吴梦莲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