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儒研院 吕晓钰

发布时间:2014/02/24 18:12:14   点击:  

2月23日 星期日

  开学后的这两日,我与《励学》的几位常务副主编一起为《励学》这本学生刊物第16期的出版做着最后的努力:召开碰头会商讨、分配相关工作,联系赞助与题词事宜,修改完成卷首语……

  《励学》自1933年底在国立山大大学创刊,至今已逾八十年。八十年前的山东大学出现了文科的第一次辉煌,在此背景下学生组织“励学社”创刊出版学术刊物《励学》,老舍、童第周、赵太侔、游国恩、萧涤非、任之恭、汤腾汉、李珩等诸位先生对刊物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赞助和支持。作为半年刊,《励学》共出版7期,直至抗战前夕停刊。刊物在国内各大书局均代售,在当时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以至蜚声海外,连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也曾致函该社,全份订购该刊。2003年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旗帜鲜明地提出接续国立山大《励学》之传统, 编辑出版学生学术刊物《励学》,至2011年,共出版14期,在院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2011-2012年该刊因故停办。2013年《励学》在整合后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完成再刊,并重新确立了“守先待后,斯文在兹”的办刊理念和“励精笃志,学究天人,培育新秀,阐扬文化” 的办刊宗旨,自此《励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版《励学》的编辑出版是儒学院指导下的“创新学生工作体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工作模式的重要成果,它与“知行讲堂”、“励行”社会实践团组成了儒学院研究会的三大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励学》与院研究生会的主要学生负责人,我想选择一种较为“枯燥”的行文方式:对儒学院研究生会(含《励学》编辑部)的工作思路做一简要的阐述。主要原因是当下正值院研究生会与《励学》诸事渐兴,新老成员交替之际,个人倍感关于研究生会与《励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与思路仍需厘清;同时,我想把《励学》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大家通过新的视角了解《励学》的定位与发展。

  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正式成立于2012年12月12日,此前的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为儒学院研究生会筹备成立时期,研究生会主要成员便以儒学院研究生会的名义开展了多项活动,其时由我暂代主要负责人。在此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在院党团委指导下、院办支持下,自己与研究生会同学一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完善了以下想法:根据当代研究生的人生目标,研究生人群可大略分为求知型、求职型、摇摆型(矛盾型)与淡漠型(迷茫型)四种类型,研究生会工作应围绕四类学生群体有序展开;有担当、重责任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安身立命之基础,履行责任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勤思考、能创新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兴旺发达之命脉,开展创新就要做好特色品牌建设。研究生会成员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更要根据自己部门的特点,围绕四种研究生人群,展开相关思考,创新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循此思路,研究生会应在做好校研究生院主办的“海右”、“稷下风”讲坛,办好学院每年一度的元旦晚会等既有工作的前提下,创办有本院特色的文化品牌。即恢复《励学》办刊为求知型研究生服务,创办“知行讲堂”讲座、开展“励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求职型研究生服务,同时在举办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引导摇摆型研究生迅速向求知型或求职型研究生转变,并激发迷茫型研究生逐步适应研究生生活,最终得以实现个人转化。同时,以上平台决不应仅对相应的人群敞开,而是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年多来,围绕这一理念,研究生会成员兢兢业业地开展了多项工作,创造性地在理论、实践及二者的结合点三方面着力打造《励学》学刊、“知行讲堂”讲座”、“励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平台。“知行讲堂”重点强调“知”与“行”的结合,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展开思考、开展活动,让同学们在各领域杰出人士对自我的人生经历与工作经验的讲解中学习真知。自12年12月至今,除了假期,不到10个月时间,“知行讲堂”已举办11期,迅速成为学院学生工作标志性的文化品牌之一。研究生会以“砥砺学术,行其所知”的社会实践理念,坚持打造并完善“励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两年来,陆续开展了“人文情怀西部行”赴宁夏固原博士实践团(获评校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关爱留守儿童·共建爱心书屋”赴郓城公益实践团(《齐鲁晚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乐陵市杨安镇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区共建模式”调研团(研工部社会实践一等资助、中新社报道)、“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团、“知行讲堂”暑期郓城支农支教团(获评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光明网报道)与赴邹平纪念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实践团(《滨州日报》、中新社等媒体报道)等精品实践活动。此外,通过以上活动,学院聘请多位社会杰出人士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导师、公益导师、合作伙伴,与郓城志愿者协会结成“爱心联盟共建单位”,在德州夏津建立了院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同时,研究生会主席团高度重视体系化建设,力求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平台互助,促使“知行讲堂”、《励学》学刊与“励行”社会实践活动三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相互贯通的研究生会工作模式,从而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知行讲堂”坚持“请进来”为“走出去”服务,为“励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的开办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了有益尝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励学》学刊不仅是研究生会赠送嘉宾的特色礼品,而且为研究生会争取到了宝贵的赞助经费,已经成为展示研究生学术风采的重要窗口;“励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砥砺学术,行其所知”,让更多地同学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同时为“知行讲堂”的开办、《励学》的出版及二者的宣传打开了一条有力通道。

  在此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研究生会各部门围绕三方平台开展了多项相关活动,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研究生会开展了大小活动共28项。随着工作模式逐渐完善,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仅4个月便开展了20余项活动。面对成绩,我们不应骄傲自满,但也无需妄自菲薄。可以自豪地说,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虽成立较晚,但其所取得的成果,在山大兄弟研会中是应值得肯定的。

  自2011年9月担任文史哲研究院11级研究生会主席至12年担任儒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再到如今即将离任,我与大家一起经历了研究生会的发展与壮大;自2013年3月《励学》筹备再刊至9月第1期正式刊发,再到如今第2期即将付印,我与大家一道见证了《励学》的重生与成长。回首往昔,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3年,仰赖学院领导、老师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凭藉同学们的不断努力,研究生会和《励学》才得以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进入有序发展的快车道。藉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研究生会与《励学》编辑部,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们的领导、老师、同学、各界人士致以诚挚地感谢!

  教育本身与文化具有同质性,具有文化的性质;文化本身与教育具有同效性,具有教育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教育的奠基石,教育没有文化不立;教育是文化的播种机,文化没有教育不达。因此,中华文化的复兴之梦不能离开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正阔步向前的儒学院研究生会与《励学》这本有着八十年历史又充满朝气的小刊物,恰恰生长在文化与教育的接点上,它们必定如儒学院巴金文书记所说的那样,“有着成长的喜悦与远大的前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甲午年伊始,愿每一位同学脚踏实地,奋勇前行,实现自己的“马年”梦想。兹录小诗一首,用作结语,与同学们共勉:凭窗知新数流年,天地西望接寒泉。何惧万千萧萧起,此身奋起鼎坤乾! 

 



【作者:儒研院研究生会主席 11级博士生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