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外语学院 张雪莉

发布时间:2014/03/06 17:47:12   点击:  

3月5日 星期三 晴

  就像秋天对于耕种之人来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一样,今天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滋润心田、充盈思想、促我成长的“收获季”。

  作为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班中的一员,我和所有双学位的同学一样,常常把“双学位、双努力、双收获”这个口号挂在嘴边,以此来鼓励自己奋斗下去。可不变的现实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若是总是游于学海,无心感受身边的美,不免有些遗憾。我不甘心自己的大学生活就这样逝去,所以在写大二上学期的总结时,我告诉自己:做些与众不同的、可以有所收获的事情。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的,我报名参加了院里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亏导员赏识,我荣幸地被派到了外事科研办公室值班。今天便是我来到勤工助学岗位的第一天,感受颇丰。

  下午体育课结束后,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外院的外事科研办公室。在伸手敲门的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在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之后,我开始执行老师给我安排的任务——把整个外国语学院所有班级的、与外教有关的一切教学信息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好。由于班级太多,信息有些复杂,起初我滋生了“怕出错”的恐惧感,但是当我看到坐在对面的闫老师那种专注的神情,听到她敲键盘时所发出的簇簇声音,我才意识到我的那种恐惧感是多余的。很快,我便打消了一切负想法,感觉浑身充满干劲,高效率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给我的任务。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大学老师是非常轻松的,实则不然。她们不仅要备课,还要去处理学校里的各种事物。在我们山东大学高效运转、不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他们在拼尽了力量搞科研。作为一名助手,我不仅体会到了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心情,而且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肩头的那份难以言说的责任感。

  晚上,在上“《论语》精读”这门课时,老师把七十二本教材放在讲桌上,让没有教材的同学自行到前面去拿,几分钟后,所有的书都被拿走了。下课后,老师让我们自觉地把钱交到前面,结果却是只有六十六名同学交钱。但是老师却微笑着说,没关系,就当免费送出去了。在场的很多同学都发出了一种愤懑不平的声音,这也不禁让我发问:没交的那六名同学呢?你们为什么不交?难道老师的信任只换来了你的不诚实?

  我从老师的身上见识到了儒家学者的涵养,也从那些没交钱的同学身上反思了一些东西:一个人若想成才,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要具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否则,那只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看到一颗颗没有丝毫瑕疵的人心,一个个行得正的大学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走进生活,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作者:外语学院2012级本 张雪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