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3 18:05:47
点击:
今晚有幸参加了张奕明博士的钢琴独奏会。对于我这个没有什么艺术实践的音乐盲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奇妙的艺术之旅。?xml:namespace>
匆匆吃过晚饭,我和两位同学从中心校区赶到洪楼。此时天色已暗,暮色中的洪楼教堂静穆地肃立。唯有高高在上的钟表透出了银色的光芒。洪楼校区前的十字路口似乎永远那么繁忙。帅气的交警有力地挥臂,指挥来往的车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洪楼校区,带着梦幻般的憧憬。这种早已有之的神往之情让我在听到树上鸟儿的鸣叫时有些神经质:这里树木这么多,可是比起中心的小树林,地上显然没有那么多令人心惊的鸟儿的便便嘛(啊,也许是天黑看不清楚)。一定是这里的鸟儿受到艺术氛围熏陶的结果。又或许,这里的鸟儿能听懂外语?可以用纤巧的足弹奏一曲无声的莫扎特?就这样七想八想的时候,艺术学院就到眼前了。
不怎么费力便找到了309小剧场。值得一说的是,在演出时间开始前30分钟的时候,场上的座位基本已经满员。我们只好坐到了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后来陆续进场的很多同学,只能站在剧场的后面或者走道两旁。
落座后不久,演出就开始了。首先是美丽的主持人对张奕明博士进行简单介绍。于是我的脑子里就种下了——张奕明博士是很厉害的钢琴家——这样的印象。他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舞台的灯光随着旋律的起伏时而明亮时而黯淡。在光影的小船里,我们驶进了音乐的海洋。此时的剧场不再是剧场,舞台也不再是舞台。张奕明先生和他的钢琴仿佛被巨大的睡莲托了起来,周围水波漾漾。而我,和我们,则要一步一步,踏着音符的波浪走近他,走进他的音乐。张奕明先生在这场音乐会中安排了风格迥异的多首曲子。对于听众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音乐盛宴了。听了《书法与琴韵》,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西洋的钢琴也能有剑胆琴心的古韵;听了《湖南花鼓》,才知道高雅的钢琴居然也能带来亲切扑面的乡土气息;听了《东山魁夷画意》,才领略到音乐舒卷于眼前的万状波涛。如果你把手指静静地放在膝盖上,或者扶手上,安静地体会一会儿,你一定能感受到来自钢琴家指尖敲击键盘的微微震动。是的,这震动穿越了钢琴家的手指与琴键,穿越了巨大睡莲托起的舞台,穿越了起伏的的波浪,来到你的指尖,带来动人的微酥感。及至《圣方济在水上行走》乐章响起,我仿若看到了一位圣人面对愚蠢凡人的刁难之时不以为意的淡定从容。是啊,他从容地走上水面,每踏一步都身姿优雅步伐稳健。如履平地。可是,明明周围波涛汹涌有吞人之势,他却面色沉静与平常无二。忽然我想,这种想象,何尝不是被陶冶的结果?
整场演奏的压轴之作,是著名作曲家汪立三的作品。两首曲子外加寥寥几语,就为我勾勒出一个执着的老艺术家形象。从《二人转的回忆》到关于读鲁迅《野草》的作品,是一个音乐家认真走过的人生。钢琴光滑的板面上映出演奏家舞动的手指,也许他弹奏的不只是乐曲,还有追忆和怀念。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音乐会。当然了,不会是最后一次。
【作者:文学院2012级本科 王冰雅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