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文学院 张新惠

发布时间:2014/03/19 17:25:42   点击:  

3月18日 星期二

  昨天,王江老师的《传统文学修养》课上讲到了感恩文化,说到“家孝”,我忽然想起了父亲。
  妈妈说,我们村里出孝子,村里的男人几乎都是出了名的孝顺。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但我知道,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父亲没什么文化,他不会讲什么深刻的大道理,甚至连全名、昵称是什么都搞不太清楚,手机用了将近十年仍然只会打电话,短信都不会发。他也不善言辞,一句话往往说半天才能说顺溜,跟他说话会觉得特别着急。做事情也总是显得很笨拙,总被母亲嫌弃。但就是这样一个字认不全、话说不利索、只会以是否吃饱穿暖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的普普通通的父亲,却明白“百善孝为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敬老人的真谛。
  古代的曾参曾说过:“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父亲虽然不懂这些理论,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父母的一片孝心。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爸爸刚刚参加工作,工资特别低,还要还盖房欠下的债,要养活一大家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每次家里蒸了包子、馒头或者做了点好菜父亲都会亲自给爷爷奶奶送去,不管天气好坏从不间断。“有好吃的先让老人尝一尝,他们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苦遭了太多罪,到老了应该享受”——这就是父亲的想法,很简单,很朴实。
  他说:“爸爸没有很多的钱,给不了你爷爷奶奶太好的生活,但爸爸觉得孝顺,就是让老人快乐,让他们晚年不孤单。”奶奶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父亲不顾工作劳累衣不解带地守在旁边,陪奶奶说话讲故事解闷,笨手笨脚地为奶奶擦洗身子、洗头、换衣服、洗衣服,丝毫不嫌弃。如果说对自己的父母这么做无可非议,这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那么对那些不是自己亲人的老人呢?也会毫不嫌弃吗?也会嘘寒问暖吗?也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吗?也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帮助吗?对于父亲,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会!我对父亲的敬佩不仅仅因为他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做到这种程度,更是因为他不论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把所有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父母来对待,无论富贵与贫贱、残缺或健全,外在的因素统统不在考虑范围内,他只把他们当做“父母”!
  奶奶去世已有六七个年头了,父亲每年过年无论多忙都会回老家上坟,他不是诗人,不会作诗,不是词人,不会写歌,更不是作家,可以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情感。他只会一句说“这是我的母亲”,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儿子,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怀念着生养自己辛苦一生的母亲,那份恩情永远记在心里,不会遗忘。父亲怕爷爷一个人孤单,时常会把爷爷接到家里来住几天,就是这样一个粗枝大叶的人,竟然有一份细腻的心思,对爷爷的生活照顾的十分周到。
  父亲是楷模,他的做法深深影响了我,从小到大,我是父亲言行的追随者,他也许意识不到,他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已明白”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不必非要等到我功成名就以后给予父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现在,“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说一句安慰的话,为父母做一顿饭,做一些再普通不过却温暖父母心的事,父母快乐,我就快乐。 我会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作者:文学院2013级本科 张新惠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