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外语学院 郑佳豪

发布时间:2014/05/24 17:19:54   点击:  

5月23日 星期五

  我该怎么帮你才好?请你告诉我。

  今天我去“爱心康复中心”志愿照顾孤独症儿童。去时满腔热情,想要把自己所有的能量传递给他们。回来时觉得内心涨得满满的,感觉自己的心在酸楚里发酵、膨胀,但又具体说不出来是什么感情。也许包含了疼惜,也许包含了无奈。

  我负责照顾的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我不奢想他会像正常小朋友一样很友好地朝我微笑。我想他会用怯怯的眼神看我,躲在大人背后。但事实上不是。他的眼睛空洞无神,完全没有焦点,仅仅是飘在虚空中某一处。就算对其治疗的护工强迫他与我直视时,他的目光也像是穿过了我,散落在空气中。他挣扎着不愿和我挨得这么近,护工只得紧紧箍住他的臂膀。

  “以前怎么教你的?见到姐姐是不是要有礼貌呢?”护工声音有点大。她话音刚落,我就急忙说:“不用、不用。”我虽然知道这是对孩子的康复教育,但是,我实在是不忍心,不忍心强迫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一个下午,我陪着他上各种康复课程。孤独症孩子的课程很奇怪,奇怪到让我心疼、让我想流泪。为了锻炼他们的勇气,他们要在滑梯上迅速滑行,要在大的塑料陀螺里旋转,要走平衡木。我自知没有勇气尝试其中一二,因而为孩子的畏惧心疼。然而更让我心疼的是他们表达不出自己的畏惧,或者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恐惧。

  为了训练他们的感知能力,他们学习音乐可视化课程。随音乐跳动的光闪闪烁烁,我的眼睛很疲惫。我想退出教室,可又舍不得孩子。最后,我只能闭上眼睛,想象刚才我看见的灯光照射下他们的眼睛。只有这时,他们的眼睛才能有光彩,尽管只是灯光的反射。

  在有空调的房间我给他挠痒,没空调的房间给我他扇风。我喂他喝水、吃饭,陪他做游戏、学习穿衣服。按照一般故事的写法,到最后我应该走进了孤独症孩子的内心,和他成为了知心好朋友:圆满大结局。

  可是,日记不是写故事。我离开时,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走进那孩子的心里,我只知道直到我离开,他也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我很沮丧,但我不会放弃帮助他们。也许在孤独症孩子内心的沙漠里藏着一口水井,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挖掘出它就认为它不存在。于我,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找到那口井!

  整篇日记写下来,经过对自己情绪的梳理,我突然觉察到:在我内心发酵的感情,不是别的,正是一个想要帮助别人而无果的人对于被帮助的人的愧怍。



【作者:外语学院2013级本 郑佳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