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法学院 刘敏

发布时间:2014/06/07 19:12:45   点击:  

6月6日 星期五 晴

  倏忽,实习已过一半,转眼三周,让人不由感叹,时间真是世间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存在。每天早上顶着骄阳挤公交时,总是抱怨时间太慢太慢,而在实习单位忙东忙西时又完全不觉时间的流逝。时间把相对论诠释得完美无缺,殊不知只是自己的官能感觉赋予了其魔力。

  紧凑,实习期间的第一感受。法官们忙着审判工作,书记员忙着各种文书录入与制作,而我们虽为实习生,但也加入了忙碌的队伍。尽管不能参与实质性工作,但各种程序上的事务,以及聆听法官们讨论案情,也使自己在忙碌的同时受教颇多。今日有幸,得以旁听合议庭合议一个二审案件,不免惊叹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背后,竟牵涉如此之多的法律问题,情理与法理的较量与平衡也体现于其中,而这些在平日的学习中很难能够体会得到。也许实习结束后,我们能够在程序问题上相当熟练,但在一个月时间内,能够将法官审理案件的能力学到皮毛就已不错,毕竟实务远远比理论复杂。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练就,而这方面的训练远比订几个卷宗、写几张传票重要得多。由此看来,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时间则太少,只能加紧步伐,勤学多思。

Stereotype——Hold or Throw

  成长来自于观念的不断打破与生成,最怕的不是观点稚嫩,而是囿于定性思维中不能自拔,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固执己见的套中人。实习恰巧给予我们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重要的是能否发现自己的局限,能否鼓起勇气更新过去的思维,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原本以为实习分配的任务又琐碎又枯燥,真正接触才知道其中大有文章。卷宗的编页、盖章的位置、文书的格式……琐碎换个角度是细致,枯燥要求的则是耐心。曾经因编错页码而需要更改之后的二百多页,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任何一件小事。

  原本以为案件的审判只是将法律法规适用于具体案情,却不知法官要考量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当法律存在漏洞的时候,如何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之下给予当事人最大的公正,这个问题在实习之前从未进入我考虑的范围,而许多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推进法治进程最大的阻碍。

  还有许多许多的原本以为,如何打破这些“原本以为”,并树立“原来如此”的观念,实则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关键所在。

Faith——Justice and Procedure

  法律的价值何在?这恐怕和法律的概念这一问题一样是法理学界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自由,是公平,是正义,是程序……剑与天平的意义何在?

  几周以来也见过不少当事人,却都不如今日下午所见令人印象深刻。午后三点,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前来领取传票,他满头大汗一瘸一拐走进来,颤巍巍拿出小布包,签字都异常艰难。后来在交谈中得知老人中午便从长清赶来,因老伴患有心脏病无法前来,儿子也在早年过世,只得一人又倒车又问路才到达法院。当法官一个字一个字教当事人填写代理书时,老大爷激动地说“我们就靠政府了”。当然,政府与法院是两大分离的系统,但老大爷眼中这就是伸张正义的地方。看着老大爷的身影,我不免心头一紧,但我仍旧相信法律能够给予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时间、思维、信念……实习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止于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最大的感悟,则是实习期间最应该考虑的内容。

 



【作者:法学院学生 刘敏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