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27 17:51:11
点击:
今天早晨收到一条短信,学院一位老师发过来的(本应是2013年11月25日我发表山大日记之后收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有收到,前天巡考遇见这位老师说起,我觉得自己如此幸运,今天又可以读到!内容如下:“你明白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从你的日记中读出的。”真的非常感谢这位老师,也谢谢我的工作、事业,因为幸福,而且让别人读出了幸福。?xml:namespace>
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其实我也很普通,或许如老师所言,“热爱”、“忠诚”而已。我想,任何事情如何如果有了内在的动力,做到外在要求内化于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外化于行。听了一位老师给博士生做的报告,里面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史记》)。随即将此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希望引起朋友们的共鸣。有人问我“去哪”,是啊,去哪,或许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或许是某个地方、某个目标,亦或是某种状态、某种境界,总有大家各自向往的那个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生的不同阶段、不一样的时空,充满着未知,也满含着希望,人的追求也是会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想说正是骨干现实的砥砺,才有丰满理想的实现。或许因为有了苦难、挫折、失落、彷徨,人生才不会只是黑白的,而是多姿多彩的。精彩的人生应有困难相伴,同样也会有幸福同行。蚕蛹破茧而出成为蝴蝶的美妙来自之前的累积,这是一种成长,同样也收获着满足。
希望朋友们、同学们能够寻回最初的梦想,发现自己“心向往”的目标,或许是工作、学习,或许是生活。也许目前“不能至”,但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直在努力。坦然面对,诚然于心,立足“实然”,力求“应然”。
以上些许杂感,愿与诸君共勉。
【作者:材料学院团委书记、2 路丽丽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泽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