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9 17:37:10
点击:
济南的温度重新又升上来了,闷热而躁动的天气被蝉鸣声唤醒,蛰居在宿舍的我也放弃了一心一意当“宅女”的念头。闲闲地信步在校园里,晃悠悠地转到了图书馆乘凉。
在大学的三年,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如果说之前的教育是尽量填补自己的漏洞,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并通过这个牢不可破的圆圈去对抗“高考”这个大的怪兽;那么现在的教育则是让你看到这个圆圈以外的世界,知道的越多,那么就会明白自己不知道的就会更多。进图书馆的心情便是这种低到尘埃里的卑微。
检索查阅,书架间逡巡,拾得一本,静心细读。读书总能给你带来一种感觉,你手捧的不再是一本纸质书籍,更多的是一面镜子,一面放大镜。总有些信息被挡在了你所能接受到的渠道之外,而正是这些被禁止的信息激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书籍放大了未知背后的各种可能,只有将未来的选项一次又一次筛选甄别后,才能从心理上更坦然的去面对所有答案。
而在各种无助和不确定的时候,去潜心接受各种信息只为一个目的:了解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静静的图书馆则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如同在海螺里听得见海啸,不大的地方,却有够大的包容性:猜忌与坚信和平并存,探索与发现安然共在。居然也还能容得下一个个胃口庞大的读者。
在图书馆里,看书入迷了,甚至觉得幻化出另一个自己来,身体向上浮起,高高地看着自己的灵魂从浅薄的此岸,度向另边繁花盛放的彼岸。一本不厚的书却充实这一天阅读时间的厚度,进而也丰富了思维。图书馆总是这样的寂静而安宁的存在,它允许我的一切想法在这里发散,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让我完成自己的升华。最终寂静归于沉寂。
书本总是不止一个答案。正如一千个作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也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别人读美食,不过成了饕餮之徒,而梁文道的《味道》,却意识到日常饮食是在不只是美味与营养的事情,更是一连串非常广泛的伦理和政治的议题,所以才解释了这么多之前闻所未闻的饮食社会运动,真的应了那句“日常即政治”的新社运格言。
只可惜我们之前都太拘泥执着于标准答案了,独独缺少那份独立思考,谨慎判断的心态,才不小心成了书本的奴隶。不过认识这点总不算太迟,希望以后不负这份初心吧。
【作者:政管学院2011级本 王淏凌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