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09 17:44:59
点击:
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有幸跟随山东大学研究生实践学习团队,来到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为期9天的“井冈情?中国梦”暑期实践。
有道是“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里有清新的田野风光、淳朴的江西老表、浓厚的革命气息。每天都有升国旗仪式、晨读、晨训,我们参观红色景点、听专题讲座、在老表家进行入户调查,这一切让每天生活都很充实、充满力量。
25日,我们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怀着庄严的心情走进吊唁大厅,看着15744位英烈的名字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听着老师满怀深情的讲解,眼前浮现出一批批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为了理想、为了革命胜利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场景。在革命先烈的见证下,我们庄严宣誓,新一代青年必将继承他们的志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不懈奋斗。
26日,我们来到黄洋界、重走朱毛挑粮小路。“千峰翠海一片绿,万斛山泉汇江河”。黄洋界哨口地势依旧险要,保留下来的壕沟、炮台和纪念碑,默默地讲述着当年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军四个团的历史佳话。走在挑粮小路上,脚下仍可隐隐感受当年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的坚定步履。竹木的根虬曲于小路上,如手臂一般有力地盘结在一起,这不正如军民鱼水情深、亲如一家么?回首红军在井冈山的艰难岁月,挑粮小路无疑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1928年12月掀起挑粮运动,毛泽东、朱德不辞劳苦,也操起扁担、翻山越岭,加入到挑粮的队伍之中。于是这条小路上诞生了《毛委员背粮上山》、《朱德的扁担》等经典故事。毛泽东的粮袋、朱德的扁担不是普通的工具,是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的见证,更是干部和群众心心相印的见证。毛委员在荷树下透过黄洋界看中国、观世界,是身在挑粮小道、心系中国革命的伟大胸襟。海纳百川、大道致远,青年学子在学习、实践中,应当学习毛泽东这种胸怀全局、立足实际的态度,更要有深入基层、向社会最基层人民汲取智慧的胆识和诚恳。融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关心群众生活,方可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在茅坪坝上村开展的“红军的一天”情景教学,让我们体会到红军的生活。我们来到老乡家,开展入户调查,自作红军餐,聆听老表讲述英烈故事和井冈山的发展。通过真诚劳动,饭菜分外香甜,对革命艰辛的体会更加真切, 我想我们应感恩、坚定信念,经得起磨砺和沉淀的青春更光彩。
我们一路前行,追忆九十年前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接受数万悄然消失的生命带来的震撼、感动与洗礼。行进中,汗水湿透衣背,斗志更加昂扬。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小路,就是革命先辈们不断探索的历史。了解九十前的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继承先烈的美好品质、延续革命精神、以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书写中国梦想的华章,方不负此次井冈之行。
【作者:文学院硕士 徐淑萍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