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历史学院 赵婷婷

发布时间:2014/08/23 18:48:43   点击:  

8月22日 星期五

  今日,复访东王村。

  东王村是越剧发源村之一,与施家岙作为女子越剧发源村不同,它作为男子越剧发源村是一个更为久远的存在。而这,也是我所在的“越里听声”社会实践团实地调研的重要一站。

  清晨,小雨便开始淅淅沥沥地洒了一地,轻飘飘地沾了一身。从城关驱车至乡镇甘霖,雨水逐渐增大,噼噼啪啪地敲打着车顶窗户。此时,我看到远山氤氲到雾里,迷蒙中,水滴里,透出点青绿来,方才知晓李白诗中“此去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之意。嵊州多山,古称“剡”,因其秀美风光,乃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地带,名人墨客莫不流连其中,越剧便发源于此钟灵毓秀之处。

  又见村前香樟树。于是下车,撑伞。雨水从叶间渗透下来,滴到伞上,落进溪里——恍惚间,仿佛听到了百年前越剧在香樟树下的演出:滴答的雨声,的笃的敲打声,混在一起,不分明了。越剧,中国大陆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她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曲调婉转柔美,长于抒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今天,这样一个诗意的江南雨天邂逅越剧,我的心中满是期待。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大宝老人家里。庭院中有很多老人,演奏乐器的、演唱的,其中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屋主是文化馆的专业演员,其他很多都是戏迷,今天是应邀来主人家玩的。屋主知道了我们的来意之后,热情地拿出了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小册子、泛黄的相册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往昔的越剧学校生活,提出了很多关于越剧的想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人接受了我们提出的深度访谈的请求,并在最后亲自亮喉为我们演唱了越剧名段。老人悠扬婉转的唱腔和丰富饱满的感情,赢得在场人的阵阵喝彩。

  雨声渐歇,访谈也画上了句号,而我被老人对于越剧的深情深深打动。岁月沧桑,不变的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而越剧,就像老人说的,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实说,我可以想象当年的老人在越剧的舞台上是如何貌美如花,一颦一笑是如何婉转动人。想想自己,如今的我正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不知几十年之后的我会是在哪里,又会不会有那样一种东西让我痴迷一生坚持到底呢?这个暑假,“越里听声”带给我的,真的不只是社会实践那点东西。又到开学时,马上就要与泉城再相见。消化的会慢慢沉淀,新的学期,期待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历史学院2013级本 赵婷婷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