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25 17:19:19
点击:
清晨起来,丝丝凉意令我瞬时清爽,又是全新的一天。不过今天最开心的事情还是在晚上的 “大国崛起——中国的海洋权益保障”课程中,我获益匪浅。?xml:namespace>
主讲这门课的老师是法学院张晏瑲教授。他是地道的台湾人,连板书都使用繁体字。他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常常用诙谐的口吻博得满堂喝彩。今晚的课题是讲授海洋法的发展过程和普及海洋权益知识,张老师用他的风趣把原本枯燥的教程化解为形象生动的发展长卷,让我们在欢笑中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张老师首先引导我们将视野转向北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导致东北和西北两条航线接连被开辟,从欧洲到亚洲东部的航程将大大缩短,并且安全系数将大为提高。同时北极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北极委员会观察员,这项积极的措施使中国在北极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动权。
之后,张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领海基线、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毗连区、公海、海湾等知识,让我们懂得了这几项概念的分类,以及国家在上述区域获得主权或权利的具体细节。其中,老师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论述海岸线的重要性:一个是挪威利用“straight baseline”海岸线画法扩充了本国的内海和专属经济区范围,挤压了英国的捕鱼权;另外一个是中国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的海岸线图,在这幅图中,中国不仅忽视了北方渤海的海湾封口线,而且没有在台湾岛、钓鱼岛、澎湖列岛以及南海海域大部分地区标示出海岸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如果挪威的例子还不能说明中国海洋意识的淡薄,那么就让菲律宾的例子来说话。菲律宾是一个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有争议的国家之一,它是一个陆地领土破碎的岛国,海岸线曲折,但它在维护自身海洋权益方面却表现得很聪明:采用和挪威同样的海岸线画法,使得大片水域成为其内海,菲律宾因此也获得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如果挪威距离我们太远,但邻国菲律宾浓厚的海洋维权意识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反省:一个海洋的岛国也许正是因陆地资源的窘迫,才将发展视野转向海洋,从而有着强烈的海洋维权意识。但海洋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角逐的平台,中国东面大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发展条件,需要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当今形势昭示着海洋已经成为各国角逐的新平台,中国为了不落后于世界,必须与时俱进,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东部和南部海域,提升海洋维权意识。
今晚的课开启了我看问题的全新角度,令我获益良多。
【作者:政管学院2013级本 李钰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