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19 17:18:25
此刻我的脑海里同时存在着四种旋律——云雾间的佛音悠悠,虚无中的道音杳杳,俗世里的儒音朗朗,以及从古老大地深处传来的沙沙易经。它们各自优雅的流淌着,说不上杂乱,但总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且容我稍稍停一下,拂去记忆之琴的尘埃,试着将它们融为最美妙的颂音。原谅我此时思绪混乱,刚听完的一切尚来不及理清,只有内心真实的触动感证明着我曾见过难得一见的风景——那是我的浮躁之心从未抵达的高地。
就在几个小时前,我刚刚于洪家楼校区7号楼听完一场了令我受益匪浅的讲座。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我参加了张文智教授的“师说”讲堂。讲堂的主题是“周易的构架及其与儒释道三者的内在联系”。记得最初好友推荐我去听课时,我曾以“窥其题目便知无趣”回绝了她,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张教授从最初的《易经》卦象讲起,为我们细细讲解了周易卦象的由来及其深层含义。也是因为此,周易一下子从我印象中“玄而又玄”的神秘学说变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指导性学问。周易的卦象其实可以表示方位、季节、亲缘等等富有地理以及人文色彩的事物。它的指导意义也不是印象中的“掐指一算”,而是从最本真的生活出发,结合自然人生之规律,谋求人的更好发展。周易并不是“危言耸听,巧言塞目”,而是让你明心见性,经营人生。正如张教授所言:“由情复性,守中道。”
在我们对周易有了简单认识之后,张教授又开始讲起了“儒道佛”。教授首先带我们简略研读了各家代表著作,包括《大学》《中庸》,《道德经》以及《般若波罗蜜多经》。教授分别强调了儒家的“修齐治平”,道家的“阴阳转化”以及佛家的“五蕴皆空”,并从“体用”的角度指出其侧重点不同——佛道偏“体”,儒家重“用”。
所谓大隐隐于市,儒家的圣贤总是不甘寂寞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事成。”修齐治平是打造好的“入世之路”,同时也不失为一条“出世之路”,真正体现了“由心入用,由用致心”的完美结合。而道家的圣贤却总是兀自孤独着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佛家则惯于洞察世事,拈花一笑便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实无论是易经还是儒道佛,对活于当下的我们都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我们惯于追逐,常把一颗心置于名利纷争之中,由此带来的浮躁注定了我们留不住手中之沙,最终一事无成。恕我愚见,真正的修行该是如此——用佛家参悟,用道家明心,用儒家行路,用易经指导。取各家之长,成一人只能。
我慢慢写下这一个个字,也终于将思路理清。现在四个声音不再各成一家,倒汇聚成了最和谐的美妙旋律。夜已深,而我此刻正平静。
【作者:政管学院2013级本 王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