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图书馆 袁继坤

发布时间:2015/04/03 09:19:54   点击:  

4月2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从清晨到午后一直都是春雨绵绵。昨日姹紫嫣红的校园里,有了些“绿肥红瘦”。
  因为编撰《山东大学图书馆史》之任务所需,今天下午,我和同事杨震一起,携带着录相设备,到山大中心校区家属南院,拜访了学校的“两系之父”徐经泽教授。
  敲门,徐老师开门热情地迎接我们。徐老师体态魁伟,入座后,坐在沙发上,像一座巍峨的山。房间里布置得充满书香气,东面墙上,挂着徐老师闲暇时用笔墨勾勒的山水画,山峻壑幽,云烟淡远,颇有“八大山人”的笔意,画境空阔,余味无穷。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革初辍,百废待兴。正是在徐经泽先生的身体力行努力下,经当时的“国家教委”(后改为“教育部”)批准,我校先后创办起了社会学系和图书馆学系。徐经泽先生任两系的第一任主任,同时兼任图书馆馆长的行政职务。所以说徐经泽先生是“两系之父”,毫不为过。
  徐经泽先生语出惊人。一说起山东大学,人们习惯于称誉为“文史见长”。徐先生则认为,实际上,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有一定的偏颇。山大从一建立就是多学科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山大站在各高校前列的是理科一些专业。像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海洋学等专业的综合实力都超过文史。其中动物学系的童第周教授,在动物胚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见,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生物学家。中国的雷达之父束星北,核物理学家王普、王淦昌,这些声名显赫的泰斗级大师,都是山大历史上曾经闪耀的人物。所以,简单地说山大“文史见长”,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谈到抗战时图书馆的情况时,徐老师讲到的一件事很让人惊异。由于日寇的入侵,当时的山东大学自鲁迁川,无力维持,旋即停办。所有的老师都解散了,当时只留下了四个学校发饷金的人,这四个是看护图书的人!
  当时,共九十多箱精品图书,是山东大学文脉的载体,寄存于“中央大学图书馆”,
  现在,我们偶尔在图书馆的旧书库里,还可看到钤印着“中央大学图书馆”的书籍,是那段历史的记忆。
  今日的山东大学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特藏385,546册(件),金石拓片尤为丰富,州府方志颇具特色。其中还有一些二三十年代的外文图书,已经是世界上罕见的版本了。
  有一次,一位来自西德的外宾,在我校图书馆里看到完好无损地收藏着德文花体字的书籍,惊诧不已。他说,经历过二战,即使在欧洲那些原始出版地的国家里,山大图书馆所藏的这些图书,也已经毁于战火,荡然无存了。能把这些图书完好地收存下来,是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历经一百多年的山大,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恢弘大志,经过了一代代人的辛勤努力,才发展到我们今天敢于面苍茫大地,发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心底呐喊。
  采访完徐经泽教授,告辞出来,我在路上想,对于物质化的文化遗产,人们往往多加关照,百般呵护了;但是,对于活生生的人所伴以存在的文化遗产,却往往还在掉以轻心。现在,随着历史尘烟的漫氤淡化,熟知那些历史故事的前辈们,大多数人也象“满载一船星辉”的舟儿,“轻轻地来”,又悄悄地去,渐行渐远,“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何留住“乡愁”,如何挽住那段历史的云烟,是每一个关心学校发展历史的人都要考虑到的。
  关注那些带着历史故事的老者吧,常去看看他们!


【作者:图书馆 袁继坤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