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史学大会参会者 傅良瑜

发布时间:2015/09/01 08:41:46   点击:  

9月1日 星期二 阴
  离开济南几天了,今日想起史学大会上的精彩经历,依旧是心动不已。
  之前由于在国内的研究行程安排,我周三才匆匆赶到济南。但是事实上,我从今年初就已开始期待这一届的世界历史大会了,一是有机会听到很多优秀学者的报告,特别是能有机会见到那些著作烂熟于我心但却从未谋面的学者们;二是我还从来没有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所以比较好奇国内大学如何承办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盛会。加之从八月上中旬就陆续在媒体上见到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了,于是在到济南的路上兴致十足。
  果不其然,我的期待和好奇心瞬间得到了满足,并在会场度过了精彩而美好的一天。我的学术报告是写作、阅读与出版史研究会(SHARP—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Authorship, Reading, and Publishing)三场分组发表中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我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中最为多元化的一次,15位报告人来自10个国家,其中一场分组发表用法语进行,这15篇报告所涉及的时空跨度之广更令人大开眼界。我自己的论文主要内容是19世纪初期在中国的西方人如何生产和传播“有用知识”,而我却从荷兰与东印度公司的印刷活动、新西兰的多媒体书籍创意、美国市场的澳洲小说、20世纪初瑞典的书籍消费与朝鲜王朝女性手写书卷等等精彩报告中找到了思维的联系和延伸,叹服与惊喜的同时不断记录下触类旁通的灵感。每篇报告之后的提问问题质量都非常高,引起大家更多的兴趣,也为茶歇与分组发表结束后的互动创造了许多话题。
  我的另一大收获是把所钟爱的书籍史著作的作者名字和本人对上了号。我在会场上终于见到了自己非常尊敬的SHARP现任副主席Sydney Shep教授和SHARP前主席Leslie Howsam教授,以及中国书籍史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布朗大学的包筠雅(Cynthia Brokaw)教授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季家珍(Joan Judge)教授。这种经历十分奇妙,做研究时她们的著作一直是自己的手边书,似乎感觉与她们已经熟识,但见面之后才反应过来。我与她们交谈时格外兴奋,常常忍不住就分享自己阅读她们的著作的感想,还重温之前的电邮沟通经历。我相信这也是许多同仁们所感同身受的——能够在会议上见面交流,真好!
  在留连于山东大厦和南郊宾馆的会场时,我对专业的会展布置和高水平的服务印象深刻。山东大学的志愿者同学们无疑是被感谢最多的一群人——在注册处,他们是微笑着的欢迎者;在分组报告时,他们是最有效率的技术问题解决者;在与会者可能会经过的所有地方,他们是热情的指引者。我与SHARP的同事们聊天时,他们都说在济南开会很舒适很开心,而且其中有一位说道,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都看到了世界历史大会的广告,路上还有欢迎标语,觉得就像是来参加奥运会一样,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我乐了,因为上午打车时我说去山东大厦,出租车司机师傅立刻问道“你是不是去那里开国际会议的”?看来这次大会在济南的确是受到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和高度重视,准备工作特别充分。
  其实我从来没有来过济南,但由于行程安排限制,所以连国人皆知的趵突泉都没有时间去转转。那么就等下次了!济南,我们有缘再会!

【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 大学教师 傅良瑜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