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史学大会听会学生 董潇阳

发布时间:2015/09/01 08:55:09   点击:  

8月31日 星期一 雨
  今天我回学校注册报道了,等到明天开学,我就是一个标准的高三生了。回想起前几天参加史学大会的美妙经历,我想这真是对即将到来艰苦卓绝的高三生涯最好的礼物了。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注意到了历史大会的道旗,还很清楚的记得是个傍晚,昏黄的街灯打在道旗上,仲尼的画像栩栩如生,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几个字格外抢人眼球。作为一个偏爱历史的文科生,我内心澎湃,总想找个机会能进去听一听,见识见识中外学者,一睹国际风采,哪怕只是帮帮忙也好。
  因为家住山大中心校区南门附近,大会刚开始的几天,每天都能看见身着志愿者衣服的学长学姐们匆匆的身影,看着一车车的志愿者离开校园,自己却站在一旁黯然,就连在食堂碰见志愿者也总想上去搭两句话。好在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志愿者姐姐,让我可以在28号穿着志愿者衣服进去听会。老实说,前一天激动了整整一宿,彻夜难眠。
  鉴于只有志愿者衣服,所以我就老老实实的坐在一边静瞻学者们知识碰撞擦出的火花,静听激烈而不失诙谐的讨论。英语法语的交流让我很是震撼,简直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学者们一个个都很风趣和蔼,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高冷,这缓解了我心中的一丝紧张。会场上,无论是学者,志愿者,还是山东大厦工作人员,总是以一副向上的心态面对每一件事,使得意料之外的小问题都迎刃而解,着实令我佩服。
  会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28号下午大会即将开始,我从德州厅出来迎面逢着一个外国教授,看见我便如见救星般的问:“Where’s Zaozhuang?”刚开始还真被问傻了,冷静下来之后意识到他问的是枣庄厅,此时真志愿者们都离着很远,不好再把他带过去,想起来枣庄就在德州厅旁边,便引了他去。由于有点紧张我就只能指着枣庄厅告诉他“this,this”。虽然平时英语成绩还好,但是真碰上了交流什么的就不太好了。他也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笑着用着不流利的普通话说:“谢谢!谢谢!”就匆匆走进了会场。
  后来想一想,即便我不是正式的志愿者,但是这一天的经历已经完全让自己融入了他们,这也是我的义务罢。身为一个济南人,中国人,历史大会的东道主,在国际友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前帮忙,大概是每一个济南人应该做的吧!毕竟,好客山东!
  我想这次的经历,一定也为我丰富的人生增添上了多彩的一笔!展望未来,我更要努力前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稳扎稳打乘风破浪。总有一天,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大人!
 


【作者:山东省实验中学 高三 董潇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