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山大日记:美国交流生 吕晟元
发布时间:2015/09/06 09:15:49 点击:
9月5日 星期六 晴
已经来到Beloit College三周了,这里面正式开学已经两周了。我来这里的第一周和新生一起进行新学期的适应性课程(First Year Initial),感觉自己又好像重新经历了一次新生入学一样。如果和中国的新生入学相比较的话,的确能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所有地方的都市报,都会把本地的开学当作当天的头条之一来对待,我生活的地方的报纸的确报道了Beloit College开学的消息,不过,已经是开学之后三四天才见报。
国内的老师必定会跟同学们去讲“大学是什么?”这类宏大的命题,而且国内的老师非常善于从古代的典籍中寻找经典,或者从现实社会中寻找大学的意义。不光是象牙塔内有讨论的声音,整个社会上不时也会有。
可是,在我交流的学校,我没曾听到过”Whatis a college/university?”这样的问法。我还记着在欢迎仪式上和开学典礼上,校长面对着2019届的新生和新生家长们说了什么。“你们将会在这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做那些你没办法和家长说的事情。”说完之后,全场都乐了。在整个一周的适应性课程中,我的感受也是一样的,老师们希望告诉同学们的并不是大学是什么,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份认同。
有的时候,我们想着重表达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做不到的,或者还没做到的。国内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有差距,大家就会想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美国需要弥合自己的种族歧视的裂痕,大家就会提我们应该怎样去包容这个社会的多样性。
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说美国的大学不会在新生第一课的时候去问学生大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说明“美国的大学是大学”,或者说我们今天在国内期待的那些大学的特质,在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早就有机会得以体现?
在环境生物学的开学第一课上,老师给每组同学一盒从校园里采集的橡果,并给我们时间去观察,提出“biologically interesting questions”。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这种组织课堂的方式不是小学生的课堂吗?可是,这种课堂授课方式真的只是小学生的专利吗?为什么我们的年龄越大,这种课堂越难看到?
如果有人要问我到底应不应该出不出国交流?我会告诉他交流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只要你能舍弃掉国内学校的事情,比如学生工作、各种发展分、水不水只有自己心里清楚的科研,还有回来必须面对的补课,就出国交流一次吧。许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的战场在哪里,结果跑错了战场,还弄得自己浑身是伤,这能怪谁呢。
【作者:环境学院 2013级 吕晟元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