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山大日记:外语学院本科生 华冉
发布时间:2015/09/08 20:32:21 点击:
9月8日 星期二 雨
虽然我之前一直对语言颇感兴趣,但自从大学进入英语专业以来,程式化的各类语言课渐渐把我那些兴趣消磨得有些隐匿。高中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词根,倒是会暂时放下手头的文综题,跑到学校图书馆里去查查它的缘起和流变,然而现在学起来似乎只是为了成绩,绝不愿意多往外迈一步。
这情况因了前几日的一次意想不到的际遇而有所改变。
原本那是稀松平常的一天,我正在看一部小说。“一铺返唐山”,这么一句话突然蹦出来,我当时便禁不住困惑,这谚语似乎没听过。咱们北方方言虽地缘辽阔,但大多互通,南方方言虽然十里不同音,但很多俗语倒也是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使用得差不多,除了赣、闽、粤三地方言保留了很多自己的特色。小说里这话也是出自一个旅美的九龙先生之口,这样一看,说不定是粤语。我在网上一搜,果然,这句习语在那时候指华人在名利场上见好就收,赢够盘缠就回家,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人豁出去了。看到这儿我有些怡然,又把书里这一伙流浪人的言语翻寻出来,都是些老香港们平日挂在嘴边的俗语,什么“一楼一凤”“落唔倒面”,让人觉得大段大段体貌、生活习惯、眉眼神色的描述,都不如让主人公开口说话,几个字一出来,一个人登时就活了,要是锤炼得好,一个时代也就跃然纸上。
那时候正遥想着,才发觉对语言的热爱和感触总算是重寻回来了。正值兴头上,我不禁想起高中老师上课时候讲过的一些文化遗珠。我生于秦地,十三朝时尽是“曲江设宴,雁塔留名”的繁华,自然,秦地的一些语言也保留了古早的特色。最著名的便是“肉夹馍”,很多学者说是这属于非常典型的倒装句用法,即“肉夹于馍”。但老师又说道,其实只要是陕西本地人都知道,在我们的方言里,习惯把“没有”说“莫(二声)”,如果按照事理来讲“馍夹肉”的话,听起来就是“没有加肉”的意思,因此这才演变成后来的“肉夹馍”。具体孰是孰非自然已难以考证,似乎都各有其理,然而从这种对文字的钩沉里,亦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如此想来,每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身世。不管是汉藏语系还是印欧语系,都不是自始就不生硬的条条款款限制住,需要人瞪大两眼去背语法的,每个文字,每种表达,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锤炼,孕育,才不断更新的,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一些有趣的错误也得以流传,足见语言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更见出其中无尽的生活气息。
【作者:外语学院 华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