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医学院本科生 王怡心

发布时间:2015/09/17 16:57:40   点击:  

9月17日 星期四 晴
  公众号“程璧”发来一则语音,点开后05级日语系学姐程璧清澈的声音在耳边萦绕——梵高写给提奥的一首诗。突然怔了一下:我有多久没读诗了?  
  最初关注程璧,是在一位好友的推荐下,将信将疑,听了她重新诠释的《恋恋风尘》,当老式卡带那特有的杂音与她轻轻的哼唱入耳,只觉得“万物静默如迷”,一把古典吉他与一把尤克里里的重奏,赋予了这首尘封多年的老民谣一种新的含义:不是怀念,仅仅是追忆,仅仅是回想。她的嗓音是略带杂质的,没有王菲的细腻,也不似黄妈那般狂野,只是安详地,静默地,带着你走进一段人人都会经历的青春。
  记得5月23日的下午,洪楼的一间教室里挤满了人,或拿着海报,或捧着专辑,或向程璧站立的方向望去,一边啧啧称赞着女神好美。外院的姐妹很贴心地给我留了一个靠前的座位,有幸近距离地观察她,倾听她的故事。
  她的眼睛很亮,充满了探寻与发现的光芒。她说她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东方女性观念中“模糊”的意识,亦可约等于感性的思维,使她对于自我观点的表达更流畅,更自然,而不是一条条美学观点的陈列。她说在日本,人们更喜欢一束花而不是一簇花,喜欢细小而精致的东西。比如东京许多人家的庭院中很少看到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景象,人们喜欢“枯山枯水”,将一盆白沙衬于陶盘中,在上面摆几块有纹理的圆石,白沙代表大海,圆石代表岛屿——并未刻意追求相似度,惟欲以小见大,使之在不同时间能激起不一样的联想。在程璧的歌曲中,就旋律来看,非科班出身的她没有学院派作曲时的框架与格式,一个灵感,四五和弦,排列组合,即可成歌。简单,直白,没有隐晦,没有影射,单纯得让你心甘情愿沉浸在她捕捉的美好当中。听这些旋律时,你会想象东京的清晨,露水依偎于青草,朝阳隐匿于山间,大树俯瞰着木屋,庭院中鸟鸣啾啾,新的一天始于晨起后的一个微笑。我问她:“生活中还有不那么美好的事物,你选择不关注呢?还是关注了而不在你的音乐中呈现呢?”她答道:“音乐于我,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容器,我愿意用它来盛放我认为美的东西。”
  她没有过多的肢体语言,一直端坐着,不紧不慢地回答主持人和我们的问题。她说她喜欢现代诗,喜欢北岛的《一切》,喜欢西川的《夜鸟》,喜欢古川俊太郎《春的临终》,喜欢现代诗在平平的开头后突然冒出一句切合心意的句段,最后收束与无尽的宁静中。就像“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一切》),再如“夏天树叶的声响/秋天溪水的声响,比不上夜鸟的叫声,我却看不到它们的身体,也许它们,只是一些幸福的声音。”(《夜鸟》)。这或许是这一类型的现代诗共有的笔法,在最沉闷的静默中给你突然的声响——创造一种由视觉而引起的听觉感官刺激,之后便再无下文,只留下你感慨这一切。  
  畅谈正酣,一位同学问道:“诗歌的语言,创设了一种意境,构筑了诗人理想的一方空间。而音乐却是缓缓流淌的,旋律是顺着“时间”的轴蜿蜒而行的。如何将诗歌所构筑的空间感与音乐所表达的时间感相融?”这一发言博得了阵阵掌声,也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思考。
  我想,诗遇上歌,本身就是一次给人以惊喜的碰撞。因为程璧巧妙的融合,我喜欢上了现代诗;因为生活的忙碌,我把它们又丢在一旁。当生活将你疲乏的心框定在狭小的空间,当你感到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手心划过,那么能够拓宽想象空间的诗与随时间而流动的歌不就相生相容了吗?    
  随手拿起一本《普希金诗选》,拂去封皮上的灰尘,打开第一页,便看到“忧郁的日子总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今天起,撇开一切的烦恼与不快,读诗吧!


【作者:医学院 2014级 王怡心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