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山大日记: 环境学院本科生 吕晟元
发布时间:2015/09/20 12:27:32 点击:
9月20日 星期日 晴
这是正式上课的第四周。环境生物学基本的课程安排已经摸得差不多了。周末自己预习,周一上课讲知识点,周三进行实地实验,周五在教室里进行数据分析,然后这样周而往复。现在已经上了四次实地实验了,第一次是去的学校旁边的河畔公园,测水中的含氧量。第二次是去一个乌龟的栖息地,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整个沼泽地乌龟的数量,性别比例,幼年还是成年。第三次是去另外一条河边测量河宽、水深、流速、含氧量等。第四次又回到了那条河去采集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不仅要按图谱分类,还要统计出每种动物的数量,最后每种取样两只,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确认。
今天做的内容就是在实验室进行鉴别。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是双目镜显微镜,可以通过按钮调节光的亮度以及方向,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样品移动的方向和视野中移动方向是相同的,用过显微镜的人都能知道这是多么方便的一件事情。在显微镜下,那些无脊椎动物变得更加清晰,颜色、尾巴的数量都更加容易鉴别。
今天的课程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美国上学,我会不自主地将美国学习的体验和山大学习的体验进行比较。如果说在美国学习理科课程是小而美,那么国内的课程就是大而广了。我们看着一整本的教材,我想大多数的同学都应该能感到压力。这种压力是课上听不懂,课下不会做题的无奈。我们认为国内的课程太难,学过之后又觉得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以教材为蓝本组织授课内容,一学期讲完一本书。对于数理化生的基础学科来说,确实是没什么好删减的了,因为再删减就会伤及筋骨,必要的基本功都没有得到训练。
而我在美国上的这门环境生物学,课上讲的东西似乎自己在高中就学过,标志重捕法在数学课上讲过,水速什么的算是物理知识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己就会问自己许多问题。比如标志重捕法的实验,网孔多大才叫做最合适?用什么东西做抓捕乌龟的诱饵?怎样做标记才能方便自己又不伤害到乌龟?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又不简单。但是听起来确实比无机化学、微积分、大学物理什么的有趣多了。
当然,不能否认,生物课确实比其他课更有意思一些。但是,我想到的是,我们再从国内的高中过渡到国内的大学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过渡的有点太痛苦了?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梯度,那么我们从高中爬到大学的过程中,这个台阶是不是有点太高了?似乎中间可以再铺一级台阶,作为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而这级台阶包括了基本的实验能力、阅读学术文章的能力以及我们曾经丢掉的好奇心。当然,如果大学能够伸出自己的手,拉学生一把,那再好不过了。比如如何阅读、写作论文,如何查找文献,如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如果大学能额外提供这些内容,提供得越早越好。
【作者:环境学院 大三 吕晟元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