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吉林大学交流生 黄豪杰

发布时间:2015/10/26 23:24:21   点击:  

10月26日 星期一 小雨
  来到吉大交流已经两月有余,经过一系列的碰撞磨合、接纳适应,我渐渐融入了这个新环境。而我也总是在思索,这里和山大有哪些不同?今天算是理出了一点头绪。
  生活习惯?学习氛围?人际关系?这些我都感受不太分明,但是存在的一些细节却无声无息地打动了我。
  民以食为天,食堂固然是学生解决温饱之所,我以为它也是极好的社交文化场所。在吉大,论食堂的副功能,首先应该是学习功能了。食堂在吉大可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一个好去处:一来,它缩短了步行距离,节省了步行时间就是增加了学习时间。而且饿了就吃,饱了就学,高效学习,灵活机变;二来,这里不似图书馆和自习室那般彻底安静,学习中的一些有声的小组讨论可以随时进行而不担心打扰他人。经常可以看见三四人聚在一起,电脑立于前,做些学术功夫,团队合作融洽。
  但是我更看重食堂具有的社会功能。潜移默化。
  餐毕,怎么做?第一:收拾餐具,连同剩食一起自行送到指定地点;第二:勺碗筷分离摆置好,残羹剩食与塑料杯、塑料手套等物分类倒入回收车内。以上两步是吉大学子的习惯。吉大食堂的叔叔阿姨们似乎不用太费心,只需等待餐具和垃圾累积到一定数量,送走即可。回想在山大软件园时,同学们往往只做到了第一步,而对第二步不是特别重视。因为山大的食堂阿姨们特别勤快,总是帮我们全盘搞定了,让我们走吧。我们放下碗筷,轻松离去,只剩下她们劳累的身影。
  以至于我刚到吉大时,还是保持着在山大的习惯。当看到别人的做法和我不一样时,我才感到有些羞愧,自己好像太懒了。于是开始模仿他人的做法,自己动手将剩饭剩菜倒入回收车,整理得干净后,再将托盘餐具摆放整齐,而后方才满意地离开。
  久之,我便产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学生食堂,两地的做法却不太一样呢?
  今日,我的一个答案是:因为模仿,然后习惯。
  遥想当初大一时,我们初来乍到,也是模仿着学长学姐们的习惯来对待剩饭剩菜的,并未觉得有何不妥。时间久了,我们把模仿来的东西当成了习惯。而当我们成为学长学姐后,又不知觉中把这些习惯传给了学弟学妹。久而久之这也便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我很少去山大其他校区用餐,因而也不了解其他校区的情况。但是在软件园食堂,阿姨们真的很辛苦,常常看见一个阿姨独管一个回收车,手忙脚乱的,三头六臂都管不上四面八方递来的餐具。有些同学甚至随意丢掷勺筷,以至不慎滑入垃圾中,造成资源浪费。而我也只是到了此方新环境,对比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他们的不易啊。往后的日子里,祈愿我们能多一份辨识,多一份担当。生活中总有更年轻的人在模仿我们的行动,我们要争取做一个好榜样。

【作者:软件学院 2014级 黄豪杰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