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山大日记:土建学院新闻工作者 周梦瑶
发布时间:2015/11/08 09:14:16 点击:
11月8日 星期六 小雨
“在基层团委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是苦差,没有额外的报酬和奖励,还容易犯错误,落埋怨。”孙宜山老师的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不禁想起来前几天在一篇新闻稿中写错老师职称的事情。被别人告知时的吃惊、刹那的慌乱,然后稳定心态快速翻看各大校园网站是否已经将新闻发出,修正新闻,重新发送并说明情况。纵然是一气呵成,也并不能掩盖我“砰砰”的极速心跳,以及夜半想起来辗转不能入眠的事实。
然而,即便能够与孙宜山老师产生共鸣,我想,我所承担的责任与孙老师是大不能相比的。孙宜山老师是山东大学报社副社长、校报主编,今天应邀来到知新楼给我们进行团校2015-2016学年新媒体宣传专题培训。
教室抵御了外界连绵雨天里的寒气,前前后后几名校记者团的工作人员在拍照,单反“咔嚓咔嚓”的声音,竟能使我感到舒适和心安。“在现今的媒体融合状态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做出若干转变:思路的转变和形态的转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渠道去传播,实现单一活动的新闻价值最大化,传播效果最强化!”为了让我们理解在形式中出巧,孙宜山老师特举了2015年秋季运动会新闻稿的例子,他将某学院新闻稿中的学院名称去掉之后,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如果将任何一个学院的名称代入,这篇新闻稿都是能够完美成立的。老师还说,如果再把时间改一改呢?那么今年的新闻便可以直接来年再用。如此刻板反复,使得新闻成为了一篇规格化的模板,那么新闻便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生机。
孙宜山老师讲了很多,从“新”、“奇”方面给了我们十分实用的启示,也让我们这些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能够认清状况,反思自己的工作。在老师的培训过程中,有几位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主动站起来提出问题,他们的专业角度,专业术语,都让我们这些“业余”的人感到惭愧,不能相比。事后想来,毕竟“术业有专攻”嘛,如此,便也能略微宽慰一下自己的心。
新闻宣传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正如上午时“澎湃新闻”产品总监孙翔来发言时提到的,“澎湃新闻”也曾一度在“新闻客观报道”与“公众情绪渲染”之中备受争议。我们自己所能够做到的,便是不失初心,保持“我心澎湃如昨”的热情,提升自己的敏锐性、洞察力,在减少错误发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一次次尝试中尽己所能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得失寸心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土建学院 2014级 周梦瑶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