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山大日记:NGO论坛参加者 黄歆雅

发布时间:2015/11/22 09:49:26   点击:  

11月21日 星期六 中雪转阴
  历时两天的NGO论坛,在雨声中开始,在飘雪下结束。一场主题发言,八次平行论坛,加上每位参与者都有发言的闭幕式,全国各地五十余名NGO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在这里交换观点,交流经验,坦陈心迹,谋求合作。写下这份记录,以留存些许新鲜的记忆,保留一份触动与感动。
  初心:最遗憾,莫过没有一件骄傲的事可以和后代分享
  拥有十年以上NGO工作经验的前辈会怎样用十分钟来叙述自己组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拉条时间轴或列个大事年表,内容太多就压缩字体,数字统一红色粗体突出,不用多解释,一句“大家随意感受一下”,一分钟就能完事吧。然而台上的四位老师空手讲了十分钟故事。十多年前,他们揣着传呼机或守着电话,等待求助的铃声,或者就是聚餐、观影、倾听与诉说。听说沙龙有八个参与者,他们的伙伴会激动得喜马拉雅也不爬了一个电话奔回来;狂风暴雨的夜晚,为了坚守“每周都在”的约定,他们坚持办完总共七人有五人是工作人员的聚会;十多年中,在他们一手创立的组织里,年轻人奉献、恋爱,年轻人分手、离开,这些年轻人曾经一周一周地努力,唯一的目标是让组织活下去,而现在还在那里的人操心的依然是继续让它活下去;今天,他们的同行经过沟通,已经可以做到零资金注册,筹建起让总理参观的活动中心,然而今天这个领域中的决策者们每天出门依然需要抬头看天,来安排活计,决定行程。十余年中,街头巷尾流行的词汇以让人应接不暇的速度变化着,同一个标签透露出的褒贬善恶之意翻转的简直比刷微博翻页还快,然而那些往往是牵动着运动家们当初踏上征程的议题的进展却缓慢得让人有些沮丧。这是否也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初衷”的原因呢?他们当中,有人说是因为“天职般的对人的同情和理解”;有人说,在公益组织企业化,公益工作职业化、项目化的今天依然看到有人在法院起诉、在街头做倡导,为的是求说法、求正义,似乎找回了从前的心情;有人说,在九十年代,那并不是工作,而是自己全部的生活。我自己觉得,面向大地、看天做事的人,多少会有种老农的心态吧。不是说十年树木么,面对后生,说起自己用十年的时间,播下种子,种下一个从“零”到“一”的希望,看着它年年有新生的枝枝叶叶,应该就不会太容易慨叹自己的老去,应该就是一件只得从心底里高兴和骄傲的事吧。
  赋权:同伴网络的建设和社群本位的坚持
  会议最后的反馈调查表上问到希望参会者在本次会议中有何收获,除了“实践技能”、“合作机会”之外,看到一个选项是“信心”,心中一动。我“入行”时间太短,但我相信许多参会者会将这一项排在前三。一边是为人所知的希望,一边是对自身不认同导致的犹豫;一边是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一边是来自亲朋和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时常在纠结中被撕扯的内耗是很大的。这时同伴的勉励和鼓舞会显得尤为重要。NGO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关于人的工作,是一个建立、经营、维护关系的漫长过程。人心需要用人心去换,这似乎没有捷径可走。许多时候,主办方的十分用心只会在一个及小细节上体现一分,然而这一分却可能留住一颗持续发光的火种,而只有在让活动参与者真正有了融入与被关注的感觉,在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伴人群的相互分享与带动下,对自己所属的社群有了更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之时,组织的活动才真正有了生命,有了存续甚至是带来足以支付租金的稳定经济来源的可能。记得在一个艺术相关的论坛上,曾经去到美国洛杉矶实习的一位嘉宾提到一个社团,他们在十余年的工作中出品了300多部话剧,不会到外地演出,只面对社群内部的少量观众,在那个语言几乎不通的环境之中,观看这些几乎是参与式的话剧,让她数度落泪。持续与专一为这个小小社团带来艺术张力与生命力,也鼓励这位嘉宾将话剧的表现形式带回大陆。主题发言中曾听到这样一句话,“打回原形,你依然是少数人。”我们总会觉得NGO面向的人群离自己挺遥远,至少不是一类人,实际上每当走进商店作为消费者,每当接受比如银行、保险甚至法律等专业服务,作为客户,我们时常是弱势的。看得宽一些,就会发觉其实同伴比自己想象的要多许多,而“社群本位”看似把网缩小,实则也是来源于对每个人之为人生存、发展、自我实现最起码的关注吧。
  合作:We will never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out everyone involved
  在UNDP官员的主办方致辞中,听到西方视角下对中国的NGO组织的中肯评价。“You’re too divided, I don’t like it. If you join force, you’ll not have to fight for resources or space anymore, instead you discuss who can to what in conferences and look strategically how to work together.” (你们太分立了,我不喜这样。如果你们集聚力量,你们将不必再为资源或空间而争斗,取而代之的是在会议中讨论谁能去做什么,并战略性地探寻合作之道。)两天中我的确看到改变正在一点点发生。提供小额自主的手册将被参会者带到全国各地,全国的集会每年在各城市轮流举行的提议也得到颇多附议。交流分享中听到一位组委会成员感性地说道,“也许现在在广州是春天,而北京在下雪,我没有去过新疆,我不知道那里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雪交加,但我想看到各个地方的风景。很多参会者说学到许多,实际上提问的环节也希望有更多观点的碰撞,台上台下不应成为阻碍,我们本应该互相学习。”另有一位的发言中提到:“如果你想走得很快,你可以独自出发;如果你想走得很远,请结伴而行。”在与这些人共同坐在一间屋子里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想过,这也许会是一群创造和见证历史的人,那一刻荣誉感从我的心头油然而生。窗外是下雪后黑得太早的阴天,窗内是一群坐的有些过于紧密而倍觉温暖的同行者,在还能有梦的年纪为一件自己不愿抛弃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事无悔地付出过,从而不惧黑暗,不再迷茫,是一件想起就让我觉得幸福的事。
  心若向阳,不惧悲伤。希望昨天的瑞雪是丰年的预兆。NGOer们,明年再见。


【作者:环境学院 2013级 黄歆雅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