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山大日记:土建学院本科生 解明月
发布时间:2015/12/18 16:56:48 点击:
12月18日 星期五 晴
清晨六点半的白玉兰路上寒风瑟瑟,心中怀着的欣喜和忐忑却让身边的寒风置之度外,欣喜的是作为记者一年多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忐忑的是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记者是一个对时间观念要求很强的身份,第一时间赶到活动现场、第一时间撰写稿件发稿,伴随身边的往往是装点着星星的夜幕、冷雾笼罩中的睡眼朦胧或是狂奔回宿舍编稿的脚步,所以当看见自己的字斟句酌的文章发表出来时,相信每一个记者都会流露出隐藏不住的小欣喜。最初接触新闻稿可能会觉得条条框框束缚起来的文字很繁琐,但在我心里,时间越久却开始沉淀出它的醇香,回首再见倏然发现新闻何尝又不是一种艺术。一篇经得起严谨推敲的稿件不只是考验对新闻规范的把握,还是一种站在受众角度不主观又不枯燥的态度,摄影亦是如此,摄影、文字本身都是一种艺术,但出于目的与受众的不同,它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美感,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学习新闻专业,却对它有着如此热爱的原因。
但今天在我记忆里弥足珍贵的不是这一纸奖状,更是座谈会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自各个学院的二十名同学各抒己见,积极提问。如何打破常规新闻稿模式、如何将“互联网+”类比到“传媒+”理工科专业、医患关系中新闻价值与新闻原则的权衡等等,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新问题日益涌现、旧问题日益突出,传媒行业面临着很多考验和机遇,每个问题细细想来都值得反省深思。老师们的讲解提及了广电的发展,不刻意美化,而是反省这些问题中折射出来的自身不足之处,结合多年新闻工作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让我们见识到山东广电的独当一面。
他过年期间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油田,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到油田中距离地面二十米高、气温低至零下十多度的地方对第一次不在家过年的年轻人采访,其实问题只有简单的依据:第一次不在家过年想对电视机前的父母说什么,这个只有十九岁左右的孩子略加思索后说到,如果能站到再高一点就好了,多么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山东老家啊。而此时,他的脚下却是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听完故事的我眼眶湿润了,我们暂别家乡来到这里求学,这种思念比起年龄相仿的他来不值一提,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记者二十几米费尽心力的攀爬,在地面上又怎么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就是山东省广电局生活频道总监王老师,他让我们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当你看不见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最初这条道路上有黑暗,也有荆棘,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媒人,一直在路上!
【作者:土建与水利学院 2014级 解明月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