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文学院本科生 刘登辉

发布时间:2016/01/27 09:01:29   点击:  

1月26日 星期二 晴
  不知怎么地,最近突然喜欢看点诗,听起来好像是有点矫情的样子,其实却不然,仿佛只有在这些短短的字句中才能得到某种安慰和寄托,只身游走在某种确定与不确定之中,努力在那个飘渺的世界里寻找着平衡和方向。
  跨年的时候,朋友圈里疯传一句话:再见,2015;你好,2016。听起来一派祥和的样子,告别了2015年,我们开始畅想2016,什么努力学英语、争取拿奖学金又或是某些“穷游大半个中国”的豪言壮志不绝于耳,想象着完成2015年留下的2014年未完成的2013年留下遗憾的2012年许下的愿望,听起来像是某种讽刺。
  所以我们终究还是被自己用巧言令色编织的梦给欺骗了,这些畅想算得上自欺欺人?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这是诗人顾城在《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中写下的诗句。他短短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着他渴望的美,用自己的话说是“永恒与生命”,然而“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梦想在现实中无处安放,所以他用自己的字句编造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亲切又美好的国度里,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于是,在沧凉的现实中,他依旧能在饱受风霜后发出“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的独白,不曾知道那盏灯在哪儿,心里却分明吐露坚定的信仰。
  不同于我们,一种是梦想一次次“被破灭”之后的重拾,而另一种则是“再不努力就老了”的哀声。千百年修来一个“顾城”,分分钟出来无数平凡的大众,也许我们只能这样自嘲了。
  说说我自己吧,不见得好到哪去。读的是新闻专业,每天浏览着各种新闻资讯,看着各色人物的各种评论,赶着个什么大事,朋友圈里还能掀起个“小论战”。“论战”之后呢,好像并没有什么影响。人人都自认站在道德的高地,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渴望被认同成为意见领袖。比起这个,我更喜欢实干家,因为真理不是在口枪舌战中越发明显,而是在种种杂音中无声的埋没。课业并不算多,考试周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几次抱着头背书的情况,压力并不算大。倒是经常刷刷无聊的朋友圈,偶尔逛个知乎,我并不愿意这么做,可习惯使然,倒也是很可悲。此外还能怎样?有人在学生会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已着手忙着做点生意,也有人整日呆在宿舍玩游戏,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倒是喜欢读点书,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
  曾经喜欢一份知名报纸,觉得那里是所有新闻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看得多了突然觉得好虚伪,我尝试着为它找各种借口,结果是徒劳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么多年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被无数遍地口头重复,结果就是“你懂的”。
  以后做个独立的媒体人吧,我现在觉得。
  放假前的一晚整晚没睡,和上铺聊了会儿天。他慨叹庸庸碌碌度过了一个学期,甚至是步入大学的一年半。回过头来想想,这一年半,自己有没有什么可称得上骄傲的东西?答案是呵呵。像我们一样的还有多少人?
  这么说并不是强调我们有多颓,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还有那些同我一样碌碌无为的朋友们:再不努力就老了。

【作者:文学院 2014级 刘登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