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应央央
发布时间:2016/03/11 08:47:20 点击:
3月10日 星期四 晴
近来重新翻阅了勒庞的《乌合之众》,我想它当是一杯烈酒,那种血腥玛丽之流,只要用舌尖轻轻品尝一下,嘴唇就像触电一般,整个身体都随之一颤。“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掩上书卷也难以低档那种震惊之情,“我们接受的教育难道不是历史是人民的创造吗?”。
辛辣的入口体验后,口感丰满的酒开始在舌间滑动,入喉之后苦涩厚重的酒香慢慢地散发出来。抛开颠覆性观点带来的偏激,我开始重新审视勒庞的“群体理论”。首先是定义,从书中可以看到“群体”与“群众”、“集体”、“种族”明晰的界别之说。法不责众,群体产生了一种“没有力量可以制裁、约束自己”的集体幻觉。这种幻觉受不同刺激因素的影响,给群体带来完全不同甚至极端的反馈。所以历史上有着逼死苏格拉底的残暴血腥的群众,也有着英雄时代里慷慨壮烈的殉道者们。
所以,勒庞认为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这种对“群体”精神的颠覆性话语,在内部瓦解着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群体”的“集体力量”。
浓烈的酒入喉,残余的酒香弥漫在口鼻之间,我们开始有了可以思考的知觉。勒庞对群体与政治的洞察力让他拨开了历史上的重重迷雾,揭开了“社会主义”、“领袖”这些在当时带着梦幻主义色彩名词的面纱。虽然他的结论多来自经验和简单推理,但正如大法官霍尔姆斯所说,勒庞在这本书中有着“脊髓中的本能”,而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
酒之所以成为好酒,需要精巧的酿造技艺和时间长期的积淀,而文章之所以成为好的著作,需要的也是作者的超乎常人的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力和时间的积淀。
于1985出版的《乌合之众》,乍一看就让读者直觉性反驳批斥,但抛去那些描述片面化、偏激性的特点,重新审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观点,你会渐渐地发现在历史上的众多事件都成了勒庞的事实论据。只不过,在我们自我代入之时,那种“无论已经站到了何种高度仍摆脱不了勒庞所说的低层次低水平的无意识群体行为”的感受,令我们难以接受,继而又为了所谓的“群体的荣耀”去下意识攻讦反驳勒庞的观点罢了。
这何尝又不是勒庞所说的群体非理性呢?
说到这,好像也只能“当浮一大白,抚书而叹一句‘妙也’”。
【作者:政管学院 2014级 应央央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