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看见》读者 王维

发布时间:2016/03/13 10:44:05   点击:  

3月12日 星期六 晴

      在生活中,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所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
  去年,看到了一部讲述中国环境污染的记录篇——《穹顶之上》,讲述者是柴静。在此之前,对于柴静,只知道她之前是一个央视记者。但看完穹顶之上时,我深深地敬佩她。正巧朋友之前买过柴静写得《看见》,这几天趁着有时间就从朋友那借来看。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她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书里没有过多的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
  在读完书后,让我印象深刻是虐猫女和药家鑫。当人们全在咒骂他们的时候,柴静开始去探寻真相,向我们讲述了两个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悲剧。
  在柴静采访虐猫女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看见更深层次的故事。看见了拍摄虐猫视频的记者的初衷与无奈,或许我们起初面对金钱的诱惑会无动于衷,但就如记者的问题一样:“如果他们付给你足够高的价格呢?”到那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呢?我们也看见了虐猫女的心酸与苦痛。当自己受的伤害难以承受却又无法找到排泄的出口时,只能发泄到无辜的小动物的身上。虐猫女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一份理解,一份理解她的痛苦处境的心情。
  在讲述药家鑫的故事时,柴静带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药家鑫。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失败的教育酿成了这样的悲剧。
  深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当看见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时,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去了解新闻的真实性,而是人云亦云,议论纷纷,网友的评论及争论甚至盖过新闻的影响。在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时,再后悔自己的武断。可我不禁反思:这样真的有用吗?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才是我们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这才是“观察”的本质。


【作者:政管学院 2013级 王维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