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环境学院本科生 陈奕
发布时间:2016/03/21 10:23:24 点击:
3月20日 星期日 晴
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我现在一直试着变得稳重、自律,但是自己真的快要习惯新的生活方式时又有一种恐惧感——原来的我对自己自由自在的性格和习惯十分满意,这样下去会不会失去自己?
伴随着焦虑,我努力平静自己。但是好像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了。弹琴之后手指很疼,心跳还是没有慢下来,于是我决定咨询长辈。
在我心中,能够给我帮助的有三个老师。一位是在市井中大隐的研究生导师,他教会我静心;一位是党校的教授,虽然年过半百却很有个性,能对我的道路给出中肯的建议;一位我与他聊的不多,但是还是有深度一些交流的,是才认识半年的导员。
可能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希望能找到个性化的出路,不在于道德感等社会想法,我还是问了导员。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导员建议我多读书,多看看别人怎么想的。我一直是知道对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可能会差别非常大,什么心理什么理由都是有可能的。然而,我并没有真的了解,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那样的机会。他解释了很久,他说:“改变并没有什么不好,试一试才知道。”一边疑惑,一边反思自己。想在某句没那么重要的话中找到了出路,我忽然明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自己并不是那么大的范围,没有包括性格和言行举止,只有内心的本质。”忽然就释然了。让自己读书,不是逼迫自己读书。我意识到了原来自己并不情愿,但若是随了它,会产生我不想产生的后果,所以我为此做出改变,用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式适应现在的生活——这并不是失去自己的表现,之前那么认为,是被自己的执念和成见束缚了。
原来一直这么想,性格和智商情商特征是不是这副身体本身的特质,除去这些就是很抽象的“生命意识”。哦,好像也参透不了。那还是一整个人为整体吧。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一开始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都一样,再到认识到自己的不同。但是最后的不同,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说。如果一直和自己聊得来的人接触,那很难发现世界观、价值观这些本质的东西的不同。那几个“观”近来被用滥了,使人开始对其本意有混淆之感。这些不好说,我毕竟没看过弗洛伊德这类人的书,但是我发现人好像一旦有了认同感,而且对方是个大家,再明智的人都可能会陷入崇拜情结中。多看书,其实不是为了让自己被不同的观点冲刷,而是为了能更坚持自己。导员说:“当你看了两本书,你可能还是会很坚定地坚持自己,但是当你看了五六本时候,就很可能会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我认为是能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和观点),最后才能真的实现自己的改变。”他推荐的几本书中,有一些是我原来很抵触的,因为我怕自己被洗脑。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还是很缺乏锻炼。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大波浪,认识的人也局限,一旦遇到一些小事时就很容易反应过度。就像往很平静的水面投个小石头,水花溅起,波纹涌动,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仿佛一瞬间它就是你的一件大事;如果像大海一样翻腾,在大雨落下、电闪雷鸣时,反而人会安静下来,看到了这件事的本质——海水。
还有许许多多的书没看,还有许许多多的路没走。
【作者:环境学院 2015 陈奕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