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24 09:13:39
点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今天,在太阳落山之际,怀着一种感动和敬畏把这本书合上,这16个字便一直在脑海中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西南联大行思录》,主要是介绍在抗日战争烽火年代,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的学人为保在华夏大地上弦诵不绝而艰苦南迁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拼凑起了西南联大,这一近代教育史上的传奇。
我不禁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与人格。在那样一个处境艰险的战乱年代,联大师生始终恪守着刚毅坚卓的校训,坚守着教育为国的至奉,怀抱着对于民族和国家巨大的责任感,坚守在教育阵线上,并随时做好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一切准备,教授们宁可变卖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来维持生计,也绝不为聘金高昂的日伪政府做教员;而学生们则千里迢迢,跋涉而至,认真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报效祖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国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学人,我们不得不怀着崇敬的心情来仰视他们,仰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仰视他们精湛的专业学识。
联大三校一体,众多的大师汇集于此,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教授们摒弃了门派之争,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最终在联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风骨和良好的学术作风,最终使兼容并济成为了联大人的标签。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是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以恢弘的气势将一个大学的精神和气度展现的淋漓尽致。
希望中国的大学都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节,也希望中国的大学的学子们都可以将大学的气节深深地烙刻于心灵深处,作为一生的坚守。
【作者:政管学院 2015级 安娜尔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孙倩】